考古系师生开始河南淅川王庄汉墓遗址考古发掘

  • 陈涛 (人文学院考古系)
  • 创建于 2010-10-12
  • 572

2010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南水北调工程考古队,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目的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考古发掘驻地。本次考古发掘以科技考古系宋国定教授为领队,罗武干、司彬、吴妍、蒋洪恩和杨益民老师为指导教师,第一批学生为2009级9名硕士研究生,是配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 
    本次发掘的王庄汉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党子口村丹江水库边,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2°42′33″,东经111°29′29″,海拔高程151-165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北依五陵,东、西、南三面环水,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有1—3米的陡坎。墓葬多分布于岗地两侧的缓坡及中间岗脊部分。地表可采集到汉代子母砖及随葬陶器残片。该墓地1994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等单位对丹江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2003、2004年又进行了复查。 
    9月29日、30日,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遗址进行了地面踏查,基本摸清了发掘地点的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等遗址情况。随后开始利用全站仪、CAD分析软件测量和绘制地形图。

10月1至2日,由于下雨导致地面泥泞无法开展工作,全体队员在驻地整理资料。期间,杨益民老师讲解了往年发掘的战国时期蜻蜓眼玻璃珠的相关科技分析和中国早期玻璃的研究进展,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并就自己入学以来的科研工作、进度和开题报告与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10月3日至4日,考古队员们首先对墓地的重点区域进行了钻探。虽然是第一次使用“洛阳铲”,但在几位老师和技工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领,并学会了正确识别土样。天气炎热,工地上杂草丛生,无疑加大了钻探难度,很多队员手上都被磨出了水泡,然而这一切困难最后都被大家顺利克服。钻探完后,在遗址中选定总坐标基点开始布方。针对墓葬的分布特点,  本次发掘采用了零散布方形式,首先在III区和IV区按正南北方向共布设了第一轮12个10×10的探方。在布方的过程中,还使用罗盘和全站仪反复校正探方方向。
   此次野外实习是我校科技考古系师生第四次参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全体考古队员们将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把平时课堂上和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学以致用,增进自己对田野考古学的认识,同时也锻炼意志品质。
 

责任编辑:陈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