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十一届MBA发展论坛之企业家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是“自主创新、企业责任”,邀请了几位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分享创新与责任的思想与实践。

 中国汽车行业国际合作公司总裁刘敬桢进行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展望”的论述。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虽然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首先,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缺少电动汽车充电站。其次,技术不确定,电池充电时长及充电次数等问题尚未完满解决。只有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上快速突破,汽车企业才能占领市场先机。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璞就“企业的社会责任”展开演讲。他认为,企业现在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2008年5月14日,上交所发文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供财报的时候也要同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底,仅有70几家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到2009年已有上万家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腾讯副总裁马斌以腾讯公司为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自主创新谋发展  企业责任创和谐”为题用一系列简单易懂的例子阐述了腾讯经营过程中所做的创新和履行的社会责任,呼吁大家共同建造网络时代。腾讯从1990年成立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群,市值超过1000亿。腾讯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体现在: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沟通、生活、工作、商务和娱乐)、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服务器、宽带、内容及礼品提供商等)、保持高度政治责任感(响应政府、保障信息安全、构建绿色健康的沟通环境)、承担企业公民责任(公益基金会、新乡村行动等)。

 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景明先生“以战略制胜  以机制保障”为题介绍了科大讯飞通过创新实现发展、通过发展回报社会的案例,并对信息科技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了深入透析。他还与MBA学子一同分享了科大讯飞在产业创新方面的经验。首先,战略制胜的重大意义:“让企业成长为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战略是衡量企业层次的标准——职业的大企业,通过战略取胜,赢得长期整体的发展;其次,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同样的技术,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生死存亡。第三,跳出狭义的创新情节:“一流企业满足市场,超一流企业创造市场”。

 报告结束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丁栋虹教授主持下,企业家们还与参会人员就“自主创新 企业责任”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互动。

 

 

2010年6月5日上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科大MBA联合会、中国科大EMBA企业家联合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MBA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EMBA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大礼堂隆重开幕。管理学院徐艳梅教授携学生一行六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低碳经济”。论坛设一个主论坛和低碳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中外MBA教育论坛、EMBA教育论坛四个分论坛。低碳经济论坛围绕“管理创新  节能环保”主题,探讨生产低碳化,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EMBA高峰论坛的重点是探讨企业如何在把握商机的同时,遵循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求。论坛汇集全国EMBA校友精英,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发表演讲。企业家论坛围绕“自主创新和企业责任”主题进行演讲交流。中外MBA教育论坛以“全球视野中国特色”为主题,分析中国MBA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为我国MBA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来自中科大的本届论坛执行主席胡韶山先生宣布大会正式开幕后,在一片庄严肃穆的国歌声后,开幕式正式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梁樑致欢迎词,并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许武致辞,大会宣读了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的贺信。主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鲁炜老师主持。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李军教授以高盛公司事件、紫砂煲等事件为特例,着重指出MBA教育不但要加强学员的管理技能教育,更要加强学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管理人才。

安徽江淮汽车(JAC)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延安,发表了主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暨江淮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战术》的演讲。他被主持人称为“产品是做越小(从卡车开始一直做到轿车),生意越做越大”。左延安回顾了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研发、产业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自豪的提出江淮安凯纯电动汽车已经有三十辆在合肥30路公交线上运行很长时间了,效果非常好,是全国第一条这样的线路;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路线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一个三步走的策略:首先是要出样车,像传统汽车一样的,新能源汽车也一样,必须有产品到市场中去跑,一个看产品和制造技术有什么需要改善,第二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社会保障系统。

印度坎普尔基斯莫管理学院院长普利斯威·亚达夫认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强国的推动力,能够让一个国家更好地履行国内义务和承担国际职责。亚达夫教授首先阐述了印度MBA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他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孕育管理界精英的潜力股,我们不仅要满足国内的需要,还要为世界提供人才。中国政府已经向美国院校开放了教育市场,而印度还没有,印度国外教育机构的法律规定,倡导对国外教育机构开放但盈利需要用于印度国内的教育投资,这就是说任何相关盈利与收入不允许带出印度,他个人对政府向著名教育机构开放表示质疑,也对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来印度的动机表示怀疑。最后他简要阐述了印度MBA的教育模式,并希望与中国开展更友好的交流合作项目。

济丰低碳经济发展中心总裁、国际能源系统集团总裁苏崇武博士发表了主题为《低碳中国、低碳时代、低碳优势》的演讲。苏博士首先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做的环保事业是一件美事,人类珍惜资源,爱护地球,清新空气是一件美事,中国把低碳发展定为我们国家下一个三十年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的发展优势,定为中国长期的发展策略,中国不但自己牟其利,而且也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助求,那也是一件美事。他认为中国应该舍弃高碳、低能效、以贪婪为动力的传统市场模式,进入低碳、高能效、以和谐为动力的低碳经济模式,强调创造力是新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他引入了低碳经济时代的商机及低碳的优势。他建议对于低碳的态度,从被动走向主动,主动就是说把低碳看作是一个机会,把低碳看作是一个节省成本,低碳能够帮助我们降低成本,在产业竞争力上面增加竞争力,鼓励大家要用突破性的科技。

美国富国银行董事、高级经济学家尤金·艾勒曼曾任Inter-American University in Puerto Rico教授在本次论坛上首先阐述了自己对近期发生的市场紊乱现象的观点,市场紊乱主要影响了欧元区,尤其是希腊,他认为市场应该关心的是希腊的发展以及整个欧元区所有国家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接着,艾勒曼博士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真诚的告诉大家即使手里有MBA证书,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不能因此灰心丧气。因为你会得到一个工作,并且开始和这家公司建立联系,这家公司将会更带来更多的机会并且为更大的跨越而准备。如果你不满意,认为现在的公司不能给你最好的经验和晋升机会的话,你就要寻找新的工作,但是同时一定要记住,在现在公司工作的期间,就要做到最好。这一番话,对我们MBA求职确实是肺腑之言,也是明智之举。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四川大学,中科院的MBA们就低碳环保想在座嘉宾进行了提问。来自我院的MBA联合会副主席闫铭同学向尤金·艾勒曼先生就网络MBA教育对环保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提问。艾勒曼很看好MBA网络教育,希望和全世界分享好的MBA教育资源,认为MBA网络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交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是环保的重要出路,并告诉大家他本身就是MBA网络教育的教授。当然,他也指出了MBA网络教育的问题,比如解答来自各地的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非常耗时。但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参加开幕式的有来自184所MBA教育院校和64所举办EMBA教育的中国著名高校管理学院的领导、老师和MBA、EMBA同学代表,总共参会人数达1000多人。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表彰2007-2009年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沈阳计算所获得“2007-2009年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多年来,沈阳计算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国家和省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法规政策,科学吸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适合本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

  2008年11月,沈阳计算所积极申报辽宁省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博士生学术论坛,并获得批准。2009年9月19-20日,成功举办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信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AMII2009),辽宁省学位办、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及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参会人员近200人。该次论坛为全国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信息学及相关领域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了博士生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能力,推进了我国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信息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与进步。

  沈阳计算所将以此次评先为契机,以教育创新理念为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

 

    6月6日,中科院IT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咨询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姚郑教授在咨询会上就考生关注的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IT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定位与特色、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培养、外部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向考生进行了介绍;就GCT考试考试情况,与考生一起进行进行了解析。在于考生的互动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切实提升自己”成为考生报考中科院IT工程硕士看中的目标。
 
    咨询会于下午2:30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IT在职人员参加了咨询活动,考生分别选择报考了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和集成电路等工程领域。咨询会以互动讲解方式进行,让考生对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精技术 懂管理 会做人”的高端人才定位、对“结合产业发展和IT人职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和知识地图”的特色、对“科研院所、产业专家和国外大学构成的师资队伍”、对“始终坚持对学生研究能力和研究习惯培养”等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考生在对自己选择中科院IT工程硕士的动机时,认为“学到真正的知识、院校品牌、培养理念和教育质量”成为主要原因,“真正提升自己”成为选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的目标。
 
    咨询会现场,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负责教学、培养、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老师,均参加了会议并就考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考生还在现场报名参加考前辅导、购书等事宜。
 
    据负责招生老师介绍,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已经开通了网上预报名系统,考生可先在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网站提交预报名信息,这样学院就能把招生的动态信息通过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考生,并完成后续的正式报名和图像采集等工作。此次活动为2010年首场招生咨询会,第二次咨询会定于7月4日举行,新报名的考生可以在第二次咨询会进行现场咨询和交流。
 
    (中科院IT工程硕士招生详情参见:http://ccce.gucas.ac.cn/index.php?id=132)
 
 

    6月4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执行院长姚郑教授应邀做客搜狐,就IT人职业发展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同时就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情况和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IT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与网友进行了分享。姚郑结合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多年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指出综合实力提升成为IT人职业发展的关键点,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IT人持续发展的动力。访谈全文如下:
 
    信息产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国际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IT从业者面临着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产业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不断扩大的IT职业队伍。如何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怎样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成为IT人面临的困惑。在职充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IT人倾向于选择的一种提升途径,作为面向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的工程硕士教育形式受到青睐。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博士做客搜狐演播室为我们解读IT人职业发展与在职学习。
 
    主持人:搜狐的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博士。欢迎姚郑教授。
 
    姚郑搜狐的各位网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目前面向IT人士在职学习的IT工程硕士招生已经开始,因此我们请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姚郑教授与大家一起交流IT人职业发展与在职学习话题。首先请姚教授给我们谈一谈您是如何看待2010年IT职场行业的动态和IT职业发展的问题?
 
    姚郑搜狐网友以及业界同仁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面对面的沟通,我个人也经历了从工程师到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切身的体会比较深刻。从2010年IT职场整个动态看,我个人理解在IT整个行业界所有的人才面临着压力,高端具有深厚背景的人才都纷纷涌现北京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像我本人也都面临着职业发展的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需要一套系统化的思路。从我从产业界到教育界的转型,以及2002年开始我们学院专注于IT高端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一些切身的经验,跟同学互动教学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感受。我认为如果一个IT职场的从业人员想长期发展的话,需要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这不单单是某一门课和某一门语言相关技术掌握的怎样,而是一个综合发展的问题。
 
    这里面包含了首先入行人员技术能力是最基本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希望能够与新人竞争,但纯靠技术的竞争是不够的。再往上怎么样发展,我们认为还应该在一些综合素质,包括管理能力、行业知识,并对业务背景有所提炼。最终想走到一个比较高端的从业人员,做人的原则和如何做人成为最后成功的要素。从这方面讲,如何从不同层面发展职业技能是所有IT人在今年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当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主持人:这些年来工程硕士教育形势的确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姚教授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工程硕士是怎样的教育模式?
 
     姚郑主持人的问题非常好,国外跟中国教育模式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中国有一些特色的,由于行政管理机制上所造成的区别。比如在中国区分为两种硕士,一种是传统的统招生的工学硕士,另一种国家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行的工程硕士。在国际上并没有这种区分,国际上一种是在科学领域做研究的科学硕士,科学硕士是过渡学位,大多数的科学硕士人员应该攻读博士。另外一种是职业工程硕士,国外50%以上的硕士学位都是职业学位,就是我们刚谈到的工程硕士。现在工程硕士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规划的一个进程是在未来的5-10年内,工程硕士的比例将占到全国硕士招生的50%。目前除了面向在职人员的工程硕士培养外,统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于2009年开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相信国家在这方面支持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中科院听起来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很多IT界的朋友对中科院的IT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您能介绍一下IT工程硕士有什么具体的特点和要求吗?
 
    姚郑中科院是科研教育两条线并行,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承担了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IT工程硕士来讲,所要求的基本素质与中科院的整体要求是完全吻合的,要求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教育背景下能够使学生获得提升。在这方面中科院做的非常严谨,这给一些不太了解我们教育的同学造成一种误解,觉得中科院要求太高。但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要求高才能提升大。
中科院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支撑的项目和团队的背景,我们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科院有100多个研究所,针对IT领域的研究所大概就有10多个,这都是我们教育背后支撑的科研实力。如果进入中科院学习,挑战确实会多一些,我们提供的科研环境和背景在国内是超前的,但是学生毕业后感觉到这种严标准和高要求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含金量更高的综合能力,学生普遍认可度很高。
 
    作为专注于IT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培养领域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在IT领域工程硕士方面涵盖“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集成电路和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我们还跟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一个软件科技理学硕士的联合培养项目。因此,我们学院覆盖了整个IT领域的培养,基本覆盖了信息产业的热点领域,在每个领域内我们都有相当多的科研院所作为我们的支撑条件,所以我们的培养质量是比较高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是非常自信的说我们做的非常严谨。
 
    主持人:作为一名在职的IT人员,让他投入几年的时间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比较大,因此IT从业人员选择一个学校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校,请问中科院IT工程硕士在这方面是如何设计的呢?
 
    姚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从我个人直接带的学生来看,确实有很多同学来到中科院学习是抱着对自己比较高的期望值来的,我们同学当中有的工作非常繁忙,甚至还有一些女同学在做准母亲期间仍坚持学习直至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我们的学位,感觉他们付出的努力非常多。他们为什么选择我们学院,这对我们学院对教育特色的追求有密切的关联,目前在同学当中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如果想学东西,想有所真正的提升那就来中科院。
 
    我们到底从哪几方面入手?关于职业的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学院的做法首先是定位,定位在一种综合高端人才即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这是我们办学之初提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在一个职业人的成长历程当中纯知识、纯技术是不够用的,他的综合能力,包括他的管理,甚至如何做人等等。这要有相当好的师资配备。因此我们办学是开放式的办学,我们的全职老师10个左右,我们的开课90多门,主要的师资来源于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和合作企业的业界资深专家,这些专家不仅是学历水平高,我们还要求做人要好。凡是能站在我们讲台上的人都是经过学生洗礼,经过我们学院的洗礼,也就是一个双向选择淘汰的过程。经过我们多年的积累,现在形成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强的,一方面这些老师们科研背景非常强,从业的资质非常深,另一方面就是做人非常好。学生来这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最终我们在课程体系尤其在后端论文培养上,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IT人怎么样在未来的快速发展IT技术里面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学几门课能学到的,是一种综合的研究素质的培养。我们既在课程当中要求培养研究能力,同时强调通过我们后端的整个论文毕业环节加强研究素质的训练,因此我们的毕业生通常获得业界的认可程度也很高。
 
    主持人:那我想这个问题是计划报考的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中科院学习IT工程硕士上,您认为学生在毕业之后他们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姚郑刚才的问题已经跟这个有一定的相关性了。按照我们整个培养体系到最后,输出的应该是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从我们实际操作来讲,可见的成果是我们硕士毕业的时候,除了拿到国务院学位办授予颁发的工程硕士学位,我们还颁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结业证,表明这样一个在职的学习经历。这样的话,使得他有一个很好的证明,属于一个资质的证明。
同时我们跟一些重要行业认证机构建立了一种紧密合作,目前在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拿到,像国际上比较著名的QAI所发放的资质证书,我们的学生毕业时修够相应的课程就能获得这样一个证书,同时我们跟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推出了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相当多的资历的证明。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他们非常看中我们的学位和我们颁发的职业资质,使得学生无论是就职还是创业都有非常好的机会。这个可以举我自己直接带的学生,我目前带的学生毕业了大概有20多个,其中直接转型到提升为部门经理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还有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在当地,比如有个学生回到大连创业时,当地的政府一看是中科院的学位,就给他在他注册和办公场所有相当的优惠条件,这也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获得了一些实质的价值。 
 
    主持人:终身教育作为一个及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是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那么在您看来您对IT人才终身教育职业规划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姚郑这个话题也是所有教育界都在关心的话题,人在学校里到底应该学会什么样的一种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的终身职业规划和发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学院以吸收三、四年工作背景比较多的学生,他们在未来发展当中怎么样对自己的终身教育和终身的职业规划,我们通过教育怎么样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台阶或者是基础,一直在探索当中。
   
    从我们做了八年多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目前的做法是不仅仅在课程里面强调知识的传授,我们更强调的是怎么样把我们的每一门学科和课程所蕴含的发展历程,以及专家在探索这个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发展的思考过程,通过课程的传授也让大家能够深刻的感悟到。这种感悟本身就会融入到自我将来再学习当中,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他不仅仅知道了这套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知道知识为什么来,将来面临什么挑战,应该遵循一种什么发展方向等等,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性创造性学习。
 
    因此通过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把知识发展的历程、来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系统的方法教给同学,以及通过论文的研究和最终的答辩这样一条龙的培养,使得大家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同学们将来面临新的产业界的技术发展和新的职业问题时,就不需要再回到学校里或者再培训,自我就可以探索未知,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主持人:通过这些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姚郑对,这是我们强调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了,低碳经济科可谓是这些年是炙手可热在,全球各IT巨头也都纷纷率先抢滩低碳经济市场,低碳经济势必将成为IT行业发展的下一个决心点和突破口,姚教授在您看来长期被当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来发展,IT产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究竟会有多大的空间呢? 
 
    姚郑:主持人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前沿的课题。从我个人这么多年的一个理解,IT本身确实就是一个低碳的行业,但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又提出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这对于IT实际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密切关联的目前有一个新的大的产业机会正在产生,就是现在业界、包括国家的相关领导人反复强调的物联网。这是国际上从2008美国新任总统提出上升为国家战略,然后欧盟、日本都纷纷跟进,中国也是具有同步发展的优势。中科院实际上在10年前就部署了与传感器和物联网相关的一整套的技术储备,到今天为止中科院在这个领域应该是走在中国的前列,也处在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
   
    作为我们教育领域,中科院由于有这样一个比较强的背景,我们希望抓住这样一个新的绿色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的布设,达到一种高效节能新型应用的背景。比如像搜狐大厦,将来可能新型的搜狐大厦就是布设了高级的传感器,所有的房间如果没有人空调应该自动关闭,通过远程的互动。温度如果过高,通过传感器的传送数据可以自动调节,这样不会造成人为的浪费,这是从IT将来的应用背景来看有相当大的空间。我们现在抓住了这样一个机遇,最近我们学院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同申报了北京市物联网交叉重点学科,我们今年招生中正式设立这个专业方向,培养为未来绿色产业服务的物联网的专业人才。 
 
    主持人:姚老师您能谈谈您个人的低碳生活理念是什么?
 
    姚郑低碳生活从远古时代已经是最低碳的生活,到了现代可能大家的生活水平高了,对资源的需求比较多。从我个人来讲,我一直比较节约,包括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这并不是为了省钱,也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比如人走水必须要关,尽可能的节约用水,而且有些废水要重复利用。比如洗手、洗脸的水都用水盆接着,看起来不像是一个IT人士,实际上我确实是感觉到这种压力,这种低碳生活是来自于点滴,不是说某种特定的活动,而是日常的每一种细节里体现出来的。
 
    主持人: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要报考IT工程硕士的话该如何报考,如何联系呢?
 
    姚郑整个报考流程在我们学院上网站都有一个详细的公布,欢迎大家去访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网站。我们在7月4号举行招生咨询会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欢迎大家到网站访问,我们学院网站的网址是http://ccce.gucas.ac.cn,也是欢迎大家关注我们。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姚教授来到我们搜狐演播室接受我们的专访,希望通过这次专访让各位网友对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利的资讯。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