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地观测中心研究生立足科研活动平台,积极参加各项志愿者工作,在科教兴国的大潮中,接受了切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业务及综合素质锻炼。
 
 9月9-12日,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科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十余个部委和国际机构合办,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的的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ISDE6)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数字地球领域学者、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共同探讨“数字地球”领域的发展态势,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作为承办单位的一员,中心近百名研究生踊跃报名,参与了志愿服务。除承担了筹备阶段大量工作之外,会议期间,中心研究生志愿者同来自遥感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志愿者一起,为大会提供了包括嘉宾接待、会场注册、技术支持、欢迎晚宴组织、医疗、翻译等多项服务。志愿者的表现得到了大会组委会及国内外与会代表的肯定和赞扬,为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
 
 10月18-23日,第三十届亚洲遥感会议(ACRS)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期间,中心部分研究生又与遥感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志愿者一起,为亚遥会提供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并获得好评。
 
 3月30日-4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UNESCO Office Beijing)和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China MAB)共同发起的第三届东亚生物圈保护网络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ABRN-UNESCO)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学员为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六个国家生物圈保护领域的专家。作为承办单位的一员,中心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软件技术服务、会务等方面的志愿者工作,保障了培训的正常进行。此次培训班的顺利举办不仅将促进生物圈保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也将为整个亚洲生物圈的保护工作提供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先进方法与宝贵经验。
 
 9月底,中心外籍特聘专家生病住院。得知消息后,中心研究生踊跃报名去医院看护,用热情和真诚给外籍专家带去了中心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籍友人感受到别样的温馨。
 
 此外,对地观测中心研究生近年来在抗震救灾、平安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建国建院60周年等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独特风采。
 
 

日前,地学院执行院长魏东平教授,就地学院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接受了研究生院记者团的记者采访。

  关于教学改革事宜,魏老师认为,地学院两年前就开始进行前期工作,包括调整学科专家组成员的组成,征求学科专家的意见等。

  在强化学生学习的课内外学时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野外实践等方面,地学院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并同时增加了讨论课的开设数量。

  与往年相比,地学院今年开设课程中,相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作为过渡时期,目前主要对专职教师的课程进行了改动,主要是将60学时的授课时间修改为40学时。魏老师认为,目前看来,如此改动虽然借鉴了国外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特点,但因为我们国家对于硕士阶段要求的总学分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没有考虑不同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因此这种课程学习改变的优点并不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例如原来选课10门,每门课程60学时、3学分,现在如果普遍每门课程为40学时、2学分的话,学生则需要选15门课程才能够满足国家的统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得到加强的理念能否得到实现,有待观察。另外,有的专家还反映40学时的课程讲不完,需改为60学时,这也同时提醒我们,在我们本身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样切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关于《文献阅读》选修课,魏老师认为,该门课程的设置,旨在加强集中教学阶段学生与导师间的联系与互动,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也是按照研究生院的统一要求,地学院增设一门《文献阅读》选修课,供本院学生选修,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分班,按班指派指导教师。魏老师表示,文献阅读选修课的建设想法很好,方向很好,但是具体怎么做,需要更多的调研。“我们可以边做边发现问题。”魏老师说,自己作为教员,对教学的每一次改动都比较慎重,因为,教学本身有其特有的惯性和规律,有时候稳定比改变更重要,就像火车的运行需要稳定、足够的速度,不能走走停停。不过,教学无论怎么改,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这个原则,是要坚持的。

  采访结束后,魏老师拿出一本《淡青》杂志,这是他曾经就读的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校友联合会每年定期向该校校友们寄出的一本反映校情变化的杂志,12年来从未间断。魏老师说道,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可以传承的风格,有着能够积淀的文化;好的大学里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一些灵魂性的东西,应该不随每届大学领导人个人风格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应该固化不动,能够数十年长时间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不变,这才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之精髓所在。

 

1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联合召开了“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以下简称“科教结合”项目)2009年奖学、奖教金颁奖大会暨分学科教学研讨会,101名导师、37名学生分获“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奖励。研究生院主管教学工作的苏刚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教结合”项目委员会主任、地球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魏东平教授主持了会议。 

     苏刚首先介绍了该“科教结合”项目的总体情况。他指出,“科教结合”项目是中国科学院探索科教如何创新结合的一个创新机制与模式,其宗旨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阶段无缝连接,进而扩大研究生院与各培养单位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科研人才。

苏刚进一步指出,该项目设有专项经费支持,主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学生实施奖励机制。本年度,研究生院共获得七项奖励项目,其中地球科学学院有两项。苏教授同时简略介绍了研究生院课程内容建设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讨论课与文献阅读课,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希望将研究生院优秀课程打造成为示范课及精品课程。最后,苏教授再次对各研究所促进课程改革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

    魏东平简要回顾了地学院近三年来,学生培养与课程设置等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本年度“科教结合”项目奖教金与奖学金的评选情况,宣读了获奖者名单:本年度获奖教奖学者共计101人,其中获“教学贡献奖”和“教学成就奖”者64名,其中大气物理所20人、地质地球物理所28人、地学院本部16人;获奖学金者包括“励志奖”2名和“优秀奖”35名,其中大气物理所17人、地质地球物理所10人、地学本部10人。

    苏宏、牛晓莉、刘荣华、吕静老师为获奖学生颁发了奖状,来自大气物理所的陈卫同学代表获奖学生发表获奖感言,表示该项奖学金是对同学们的肯定与激励,并会尽更大努力为科研增砖添瓦;随后,张健与王英辉两位老师为叶正仁等60位获得本年度“教学贡献奖”的教师颁奖;苏刚副院长与地学院章文波副院长为滕吉文、徐荣华、徐文耀及季仲贞四位长期执教于地学院讲台的老教授颁发了“教学成就奖”并将会议推向高潮。

    滕吉文院士代表获奖教师发表获奖感言,他认为教育是科研的基础,而其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则是最为关键的;他指出目前教学互动的效果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资源稀缺、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则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最后他强调只有培育出优秀人才,教师才能推动科技长足发展。

    在会议第二阶段的分学科教学研讨会议中,其中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科的教学研讨由地学院副院长章文波与苏宏两位老师主持。滕吉文、徐文耀、徐荣华、叶正仁、陈代钊、白武明、王谦身、李铁胜、孙若昧、史保平、林秋雁等老师参加研讨会并发言。这些老师大多是长期执教研究生院讲台的老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教与学互动质量问题,这些老师各抒己见。

    与会老师普遍认为,研究生不应该是大学的延续,而是一个注重将知识向科学层面转化的新的阶段。将厚书讲薄,再从薄讲厚的启发式教学,这实际上是知识-技能-创造-成品的转化过程,只有让所有学生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并予以扩大创新,才能占领科研与经济等领域的高地。而对于如何提高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质量问题,与会老师则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采用动画演示、空中课堂、学术交流等等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本学期来,随着讨论课与文献阅读课的设置,研究生院课程建设改革初见成效,但学生就业难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原因之一。有的与会学生则强烈建议学校设置开放基金,以便自己申请感兴趣的课题,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2009年12月11日,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教学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大气所和研究生院地学院本部的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气所季仲贞先生第一个发言,提出两段式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采取双通道机制,增加地学院本部与所际间项目合作和教学的交流。兴起处,老先生念起了他专门为此次研讨会所作的一首诗,题为《参加教学研讨会有感》“兼职教学廿三年,又有苦来又有甜。师生互动和谐好,科教结合更向前”,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年轻教师魏科谈到了一些教学的新思路新经验。他把知识比喻成醇酒,把授课方式和方法比喻成精美的酒瓶,提出时尚的包装,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吸引学生眼球。在谈到他将大气动力学界的杰出人物做成扑克牌让同学们打牌记忆以及用三维动画演示的课件等新颖的教学手段时,引来一片赞扬之声。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老师有自己特有的科学经验,教学理念,魏东平教授指出多元化多方面的感悟使每个老师都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趋同未必是一件好事,和刘荣华老师一样,他认为所际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要继续推进这样的交流。 

 两个小时的时间,与会人员积极发表见解,对今后的大气科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由主持人于锦海教授和王英辉教授简短的作了总结,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教学研讨会圆满结束。

 


 

200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六十岁华诞,中华儿女意气风发,载歌载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盛装之下的首都北京,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为了让此时此刻的北京永远地留在人们鲜活的记忆里,展现首都的美好风貌,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在国庆期间组织了“我爱北京”摄影展活动,面向全学院师生收集有关北京的摄影作品。日前,征集到的作品正在学院的党建网上展出。
 
 参加此次摄影展的共有110幅作品,既有各个学生支部选送的作品,也有教工支部选送的作品。经过筛选,有95张照片在学院的党建网上展出。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首都北京。从天安门广场、花车到鸟巢、水立方;从红叶摇曳的香山到雄伟的万里长城;从冉冉升起的太阳到北海璀璨的夜空。许多的精彩瞬间在摄影展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次“我爱北京”摄影展活动调动了师生的兴趣,为喜欢摄影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了展现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选择摄影作品在生命学院党建网展出,更是吸引了广大师生关注党建工作,扩大了党建工作宣传面。
 
 欢迎大家登陆生命科学学院的党建网站,参观我们的摄影展,并提出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