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2008国际地球年,适逢地球学院地球周,4月24日下午,地球科学学院组织了一次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活动,来自各学院的近3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和国土资源厅。地球厅展示了地球46亿年来的变化历程,大厅里生动逼真的计算机模拟动画向人们诉说着地球的奥秘。矿物岩石厅里展出了千奇百态的矿物岩石标本,揭开了大自然神秘的面纱。宝石厅里展出的各种各样的宝石让同学们大饱眼福。史前生物厅展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化石,让同学们了解了从元古代至第四纪以来的生物演化过程。国土资源厅展出了化工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还介绍了一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据了解,中国地质博物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地学类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大的地质学类博物馆。该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和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
 
此次参观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同学们对地质科学的认识,同时让同学们认识到呵护“美丽家园”——地球的重要性。

4月24日晚 ,中科院玉泉园区阶二1教室座无虚席,笑声掌声不断,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何治亮教授应地学院之邀,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油气勘探者的思维与素质”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地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健教授主持。
 
何治亮副院长以“形势与责任”为开场白,简要介绍了国外与我国的用油历史,并直面我国现今的石油和天然气短缺现实,指出中国油公司面临的大博弈:合法垄断与社会责任,垄断表现在数量、价格与地域方面,进而演化的石油市场化及与超级石油垄断国共存。
 
关于如今比较流行的“陆相很少,海相难找”的新中国贫油论,何治亮副院长认为,老中国贫油论“海相太老,陆相不好”的断言,在一大批石油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随着大庆、渤海湾一系列油气田的发现,已被不攻自破,坚信新贫油论也会在在座各位同学的努力下被打破。
   
面对解决能源供给问题,油气勘探至关重要,作为未来的一名油气勘探工作者,我们应具备怎样的思维和素质?何治亮副院长向大家指明道路,一个油气勘探者应具备的思维,概括来说为:“一个整体,二种勘探,三个系统, 四种发现模式,五观,六度”。一个整体,即有机整体观,宇宙、地球、盆地、油气藏都是自然生命体;二种勘探,盆地分析与区域勘探和圈闭评价与目标勘探;以自然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系统。而四种模式则是弗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模式、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程式、S·阿瑞提提出了灵感模式和弗洛伊德“潜能释放、本能反应”哲学。至于五观,以储层研究为例,则包含着以薄片为内容的微观,以岩心、手标本为内容的小观,以测井为内容的中观,以地震为内容的大观,以地质为内容的宏观。六度,即精度、精确、清晰、保真、稳定、可信。
   
随后,何治亮副院长希望在座的同学具备勘探者的基本素质,具备大局观,以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为灵魂,并要自信、乐观、坚忍不拔、团队精神,以及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敏感性。
 
在提问环节,何治亮副院长就同学们关心的我国油气现状、富集地区等问题做了解答。最后,报告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整场报告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何治亮副院长用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图片,向同学们传授了如何做一名合格油气勘探者的方法,使同学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相信在如像何治亮副院长这样大家源头的指引下,我国的油气事业定会源远流长!
 

4月26日,本着“迎奥运,强体魄”的宗旨,倡导大家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迎奥运的号召,中科院新疆分院团总支和新疆生地所团支部的组织研究生们在明媚的春日里,去乌鲁木齐远郊的南山行进登山比赛。
 
春日的阳光中充满着快乐的气息。车刚刚一到比赛地点,大家都已按纳不住内心的兴奋,纷纷准备好比赛的装备,进入比赛状态。首先由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傅春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待分院团委书记简短宣读了比赛规则及路线后,比赛就正式开始。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在长达6公里的赛程中,大家都表现出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的宝贵精神。每个人都坚持完成了比赛所规定的路程。比赛结果是新疆生地所孙昌龙、董国涛同学分别荣获男子第一名、第二名,刘佳荣获女子,新疆生地所团支部荣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研究生们载着胜利的歌声踏上南山,当脚接触到着松软的刚刚复苏的泥土的那一刻,心情顿时被南山上混有泥土清香的清新空气所感染。在激动人心的比赛之后,同学们就开始尽情享受这个天然的大氧吧的无限魅力。在有着阵阵松涛的松林中,每个人的眼睛享受着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这宜人的环境里,同学们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看着远处渐露春色的淡绿色的山,心中默默祝愿祖国能象大山一样,在风雨中岿然不动;象这里的苍翠的青松一样,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4月23日晚,地学院地科讲坛系列讲座地球周专场之“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在玉泉园区教一4教室开讲,主讲人为石耀霖院士。报告会由地学院常务副院长魏东平教授主持。
 
讲座中,石耀霖院士以讲故事的方法向同学们讲述了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其严谨认真同时又不失幽默的风格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大量有趣生动的图片更将同学们的思绪牵引到远古时代,让同学们的欢笑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地球保护问题。随后,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根据自己困惑的内容积极提问,石耀霖院士仔细作答,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讲座的内容。
 
石耀霖院士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工作,并将地质学、地震学以及比较行星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在开拓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区域地球动力学模拟、统计地震学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原创性和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20篇,其中近一半以英文发表。被SCI收录近30篇,引用达470多次。
 

 
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在刚刚结束了“走进古城公园”和“校内科普知识宣传”的“地球周”系列活动后,又于4月27日早晨,来到阳光星期八公园进行宣传。
 
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地球年,国际地球年以“地学为社会服务”为主题,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地学为主导的国际年活动。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中国主题与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口号一致,为“认识地球,和谐发展”。为了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使公众充分了解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次活动选择在公园这样一个人口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开展,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活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影响。
 
周日,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公园里来往的行人非常多。我们把8块从各角度介绍世界地球日及预防地震灾害知识的展板一摆出,便引起群众的极大兴趣。来自不同方向的群众纷纷在展板前停下脚步,仔细观看。我们除了给群众散发科普知识宣传单外,对于兴趣浓厚的行人,我们还热情地为他们讲解,给他们介绍如何环保,如何躲避地震灾难等多方面的地球知识,在场群众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我们也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大家都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活动方式,可以获得不少的地球知识。“你们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日,知道善待地球必须从身边做起”,一个老奶奶激动地说道。
 
群众的热情很高涨,将近正午时分,当我们决定收起展板返校时,仍然有几个群众拉着我们咨询相关知识。我们也都一一详细与他们探讨问题。一整个上午的宣传,同学们虽然比较累,但始终兴致高昂。回来时,大家表示参与本次宣传活动自己也学到了不少科普知识和道理。“来参加这样的活动真的很值”,大家这样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