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所长邀请,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江博明院士于12月2-5日访问了广州地化所。

12月4日,江博明院士为全所研究生和年轻研究人员做了题为“Writing a Scientific Paper in Earth Sciences: common problems for (Chinese) authors”的精彩学术讲座。报告深入剖析了从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Analytical method、Result、Discussion、Conclusions、Acknowledgements到Reference的九个论文基本结构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接着对“实验设计或研究不充分”、“问题表述不清”和“数据结果过度解读”等论文可能被拒稿的11个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期刊收到的稿件为例,对这些原因进行了逐个阐释。讲座持续了2个半小时,与会的青年科技人员受益匪浅,不少参会者表示这次讲座对提升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江博明是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广州地化所荣誉客座教授、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花岗岩与地壳生长以及克拉通的早期演化等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发表了250余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达一万次。2006年以来任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期刊主编,2011年获得法国骑士勋章,2013年获得法国地质学会Prestwich(国际)奖。

2014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团总支积极响应党团号召,在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暨第十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进国科大,融入科苑学子生活。

12月4日早上,走在校园里的同学们便发现在综合楼食堂对面、一公寓门口,悬挂起了两条鲜艳的横幅,分别写着“维护宪法权威,共建法制社会”、“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中午11:30,本科生团总支在综合楼食堂前搭制好了桌椅,准备好了精心制作的资料和礼品,开始了相关宣传。

人来人往,在同学们的宣传声中,越来越多的人汇集而来,围在桌边,驻足了解有关宪法和国家宪法日的知识。大家积极地参与着活动,讨论着、热议着,认真地学习着传单上的材料,还不时地向团总支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现场洋溢着欢声与笑语。今天,宪法与我们如此之近。

寒风凛冽地刮着,吹乱了桌上的条幅与资料,但吹不散同学们的热情与活力。熙熙攘攘的道路上,因为有了宪法日的宣传而变得更加喧嚣热闹、热火朝天。天气虽冷,但同学们的激情却点燃了这个冬天,化为温暖,深沁人心。

最后,同学们纷纷在“维护宪法权威”的条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达着自己对宪法的尊重。不一会儿,条幅上便已落满了名字。参与了签字活动的同学还领到了“国家宪法日”主题书签,十分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

活动接近尾声时,一位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也被吸引而来,团总支的同学热心地向小女孩介绍起了宪法知识。在听完了同学们生动的介绍之后,可爱的小女孩若有所悟,目光坚定地拿起了笔,认真而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有关宪法和国家宪法日的知识,更让宪法精神和依法治国理念更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设立国家宪法日,弘扬的是宪法精神,传递的是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能让大家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并懂得用宪法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关背景介绍: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将宪法实施日设立为国家纪念日,是对宪法这一根本法的尊重,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用于合成橡胶新型高效稀土催化体系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方面获系列成果,近日荣获2014年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张学全等)。
 
        稀土催化合成橡胶是上世纪60年代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世界合成橡胶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丰富了配位聚合的理论和方法,更在世界范围内带动了能够替代天然橡胶的稀土异戊橡胶和满足安全节能绿色轮胎要求的稀土顺丁橡胶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稀土催化体系合成橡胶仍存在着聚合活性偏低、合成橡胶链结构、微观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可控性较差等一系列瓶颈问题。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基于多年的科研积累和良好的研究基础,从稀土元素特点和稀土催化合成橡胶的基础理论入手,解决了稀土催化剂高度缔合等问题,提出了新的配位聚合合成橡胶的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发明了配位可逆链转移聚合方法。在稀土催化体系的高活性、高立构定向性和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可控性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双烯烃配位聚合聚合物微观结构形成新机理,解决了Cossee和Arlman 1964年提出的双烯烃配位聚合聚合物微观结构形成机理中催化剂结构与聚合物微观结构不相关联,不能指导催化剂设计合成和聚合实践的问题。新机理指出了催化剂中配体结构和聚合条件与聚合物微观结构的相关性,能够圆满诠释现有实验事实,并且能够指导催化剂设计合成和聚合实践,为提高配位聚合合成橡胶微观结构的可控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次提出了稀土化合物高度缔合是稀土催化剂聚合活性低、分子质量分布宽的首要因素,并通过特定结构的配体使稀土催化剂缔合分子簇转化为单一分子催化剂,成功开发出高活性、高顺式定向性、高度均相稳定的稀土催化剂。

提出配位可逆链转移聚合合成橡胶的理论和方法,将传统配合聚合合成橡胶中的链转移反应由不可逆变为可逆,避免了由链转移引起的终止反应,不仅提高了稀土元素的利用率,并且使聚合反应由不可控变为可控,使制备窄分子质量分布合成橡胶及其链端功能化成为现实。

该成果发明的高活性稀土催化体系应用于万吨级稀土异戊橡胶工业化装置,其每吨异戊橡胶产品其催化剂成本降至400元以下,聚合时间也由平均7小时缩短至2.5小时,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同类最好水平,并且首次实现了稀土异戊橡胶对天然橡胶的100%替代;应用在于万吨级稀土顺丁橡胶橡胶工业化装置上,其主催化剂每吨顺丁橡胶产品其催化剂成本降至300元以下,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同类水平。


 

11月27日下午,近代物理所靳根明研究员在兰州大学附属中学作了题为《原子核科学与人类生存》的科普报告,并作为颁奖嘉宾为该校参加第三十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奖者颁奖。

靳根明的报告使用了大量例证,直观而生动地描述了原子核的微观世界以及人类在核能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同学们展示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贡献。报告生动有趣,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靳根明作为颁奖嘉宾,为获得第三十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各类奖项的师生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并勉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追寻自己对物理学的兴趣与理想。

兰大附中学生处孙永恒主任代表学校对近代物理所多年来为学校物理教研工作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近代物理所设立的“物理学奖励基金”已培养和激励了一批对物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强烈爱好的同学,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同学在物理学习上获得突出的成绩。

12月3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档案工作座谈会在沈阳召开。来自沈阳分院的10家研究所和公司的分管领导、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长张薇、副馆长潘亚男等出席了座谈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梁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洋等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刘洋汇报了沈阳自动化所贯彻落实中科院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及整改情况。座谈会后,张薇、潘亚男一行前往沈阳自动化所考察调研。

张薇、潘亚男一行首先来到沈阳自动化所综合档案室,对研究所档案日常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二期档案进馆工作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导。随后,张薇、潘亚男等与沈阳自动化所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副所长梁波介绍了总体情况。张薇、潘亚男对沈阳自动化所认真贯彻落实中科院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整改表示肯定,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也给予了指导,同时和研究所档案工作人员就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后,张薇、潘亚男一行在梁波等陪同下,参观了沈阳自动化所科技成果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