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研究生部组织的台201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于6月11日在天文大厦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台长、台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洪晓瑜,党委副书记、副台长侯金良,星系宇宙学研究中心主任袁峰,人教处处长于申,研究生导师王仲翔、王广利以及应届毕业研究生和家属等60多人出席了典礼。

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研究生部公布了台2015届毕业生名单,计有11名博士、12名硕士完成学业。党委副书记侯金良祝贺各位学子顺利毕业,肯定了学生们在台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希望大家在今后道路上继续努力;毕业生魏杰昌同学代表所有毕业生做了毕业感言,表达了毕业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衷心感谢天文台和各位导师的辛勤栽培,祝愿天文台的未来更美好;导师代表王仲翔代表全体导师向毕业生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希望大家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在学习工作中乐于奉献、学会感恩。

台长、台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洪晓瑜向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们表达了最热烈的祝贺,激励同学们进一步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亲手为每位毕业研究生拨动象征毕业的流苏并颁发毕业证书,宣告各位学子正式毕业。

2014-2015学年中,我台共有27名毕业生获得中科院大学、上海市有关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台领导向获得各类荣誉的学生颁发了证书并合影。

典礼结束后,台领导、导师等与毕业研究生在天文大厦前合影留念。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毕业季。骊歌响起,再挥手踏上征途。毕业,意味着分别,意味着成长,更是意味着机遇与挑战。由研究生部主办,研究生会承办的“SHAO年有你,研途无悔”——欢送2015届毕业生联欢会在天文大厦二楼隆重举行。在毕业生即将离开天文台的时候,天文台的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联欢会表达他们对毕业生们深深的祝福。

联欢会在今年毕业生的温馨视频中拉开序幕。“我毕业了!”,“感谢天文台、感谢导师”视频中时而充满了毕业的喜悦,时而带着不舍的离别之情,友情、师生情、爱情……视频一结束,由新生孙立早带来的手风琴演奏《贝加尔湖畔》响起,琴声委婉动听;洪台长在联欢会开始之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毕业场景,在座的的毕业生听了都感触万分,同时,洪台也祝福叮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要忘了台训“精勤司天、诚信修文”,祝愿大家会有更好的发展;分管领导侯台长虽然没有出席联欢会,但是也发了邮件祝毕业生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并继续关心天文台的发展,也随时欢迎大家到天文台来作客。联欢会节目异彩纷呈,有绘声绘色的毕业生串烧歌曲,有古色古香的古琴演奏,有新颖独创的B-BOX表演,还有乐趣横生的游戏,可谓应有尽有。

联欢会中,高潮迭起,惊喜不断,学生会的干部们还为毕业生们准备了大蛋糕,让大家分享毕业的喜悦。精彩的节目,有趣的游戏,和主持人的幽默给大家带来阵阵欢声笑语,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给毕业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毕业,是结束,也是开始。带着学校的期望与祝福,相信2015届毕业生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联欢会虽有终结,但毕业生与天文台的感情没有尽头,衷心地祝愿生毕业生载着希望起航,带着梦想腾飞!

6月10日上午10点整,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校区迎来了一位头发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的学者——王夔院士。作为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王夔院士在本次讲座中,为大家介绍了神经精神病治疗方法的发展史,重点阐述了锂疗法在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王院士从威胁人类的社会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逐渐降低,而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以及神经/精神病和创伤意外等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其对应的新药发现的策略和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从杀伤策略到免疫治疗,再到如今的调整/干预策略,人类已经用自己的智慧渐渐征服病魔。对于精神病科与神经科,王夔院士做了简单而透彻的区分解释。随后,王院士用一张张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精神病的历史发展。从中世纪及以前人们对精神病患者魔鬼、异类的对待到13世纪的“囚犯”,法国大革命后第一次解放,再到18~19世纪野蛮治疗,及早期现代医学的诞生,终于在20世纪迎来了第二次解放——锂疗法的发现与运用。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经验到科学,从错误到正确,经历了许多波折,直到1979年美国FDA批准柠檬酸锂作为治疗狂躁与抑郁症的药物之后,科学家们又开始了对其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最终阐明了锂元素在认知障碍、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中的作用机理。同时,也揭示了锂盐的毒副作用与药理作用相重叠的问题。

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性规律以及锂盐作为探针的使用,与王夔院士进行了讨论。最后,王院士用两句话为我们做了总结:Creativity is just connecting things. Creativity is seeing what others sees and thinking what no one else has ever thought. 意在鼓励我们做科研时需要多考虑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6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中心印遇龙院士团队牵头的“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该所举行。

该项目为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会议由副所长谭支良主持。中科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及省科技厅相关领导参加会议。工程院院士印遇龙、麦康森、李德发、罗锡文出席会议并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动物营养及饲料加工方面的一线人员也从各自领域出发,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致认为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可有效改变我国饲料加工现在成本高,受粮食产量制约的局面,是我国饲料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能量饲料原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是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粮食消费量中超过一半用于饲料加工。由于饲料行业对粮食资源的依赖性强,造成人畜争粮局面,小麦、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短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印遇龙院士课题组放眼长期被我国畜牧业所忽视的饲料资源,如各种秸秆、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酒渣等糟渣类、以及一些木本饲料原料,提出了 “非粮型饲料”的全新概念。

据印遇龙介绍,利用非粮型饲料代替部分常规饲料,这些原料具有来源广、种类多、总量大,富含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等优势,适合不同地区开发有当地特色的饲料资源,从而有效减少饲料行业对粮食的依赖性,并会大大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还能补充动物所需营养素和功能性成分,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很大开发空间。但是,非粮型饲料也存在资源种类和数量很不清楚、成分复杂、营养价值评定不准确、加工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项目组会将任务落实到人,分阶段对我国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进行战略研究,凝炼出成熟可行的发展方向及其产业化前景,探索该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途径及商业模式,确立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该项目研究,有望在年底建成我国非粮型饲料资源信息数据库,构建我国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战略和技术体系,完成《大宗非粮型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丛书》。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建议。

6月9日下午,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范明研究员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604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中国应用生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的生物学讲座。

范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应用生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早在建国前,老一辈科学家已经开始了应用生理学的研究。范老师的导师蔡翘教授在1940年编写了运动生理学等专著,奠定了中国应用生理学研究的基础。建国早期,国内应用生理学研究主要在与国防相关方面,例如水下生理,航空生理,运动生理,家畜生理等。到21世纪初,国内应用生理学的发展遇到了巨大挑战,既缺经费,又缺学生。范老师经过深思熟虑,利用现有格局,以环境生理为主,由损伤防护转变为损伤预警,由机体损伤到认知损伤,由急性损伤向远后效应研究扩展,由单一因素研究向复合因素研究,从促进适应研究向促进健康研究扩展。经过不懈努力,范老师的团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二五规划以来共得到两亿元的经费资助,曾在同期Science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同时,在实际应用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玉树救灾、青藏铁路运营零伤亡;保障宇航员,歼十、99坦克等驾驶员的身体健康。目前,国内应用生理学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范老师也介绍了团队未来的科研方向,他们将围绕高原、高寒、高热、深空、深海、深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挑战生命极限,拓展生存空间。

紧接着,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高原的情况,展示了他在高原拍的许多美丽照片。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声,美丽的高原真是醉人。但是高原是具有两面性的,范老师讲到。曾记得解放初期,18军进藏,竟然非战斗减员达3000余人。高原反应使大家难以接近这个令人沉醉的美丽天堂。幸运的是,经过范老师团队的努力,已经发现了克服高原反应的许多规律。他们也时常为北京,上海的旅游进行专题介绍。他的讲座生动有趣,并让同学们对国内应用生理学以及高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踊跃的提问,范老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同时向大家寄予厚望。范老师讲到,“要铭记苦干,巧干,实干,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讲座人简介:范明,汉族,1954年出生于北京。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入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在生理学家蔡翘和甘思德教授的指导下,分别于1983年和1988年在该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任职,曾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短期进修,曾经从事神经元胞质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研究,曾主持部委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课题,军队指令性课题等多项课题。在低氧,高温等神经损伤干预措施,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和神经,肌肉干细胞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2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多部,研究成果获部级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请与协作申请国内专利6项,参与"十五"期间国家多项生物医学规划,调研报告与年度进展报告编写,现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应用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生理联合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解放军生理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兼任《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主编,《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副主编及《生理学报》等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