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612班(包括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地学院学生会联合主办的地学院地质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之《地学人生》首映式华丽闭幕,此次活动以UCAS九零后的视角,带我们走进美丽的地学世界。

首映式由地学院612班班长王成主持,地学院学生会主席范朝焰、副主席唐俊峰和杨玉雪作为嘉宾出席,到场观众达百余人。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即开场环节、互动环节、《地质人生》自制视频播放及抽奖环节。

开场环节主持人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承办单位、到场嘉宾及活动流程,并向到场观众表示热烈欢迎。一股劲,一道力,能让人疯了一般的,拔地而起去探寻。地学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窗口,古老如星系形成之初,遥远如宇宙星体死亡,百万亿年的历史,几千公里的深度,在这里都跃然纸上。这正是本次活动主旨所在,让大家再次走进地学,感受地学之美。下一环节前,工作人员播放了自制视频,向大家展现了同学们前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出野外的地质风光和独特人文风光,地震、地下水、石油等特殊的地质现象及形成。

互动环节由612班牟炜卫同学主持,一身帅气装扮,展现出地质人的青春活力,配一双白色手套,全然一副严谨肃穆的模样,再携一安全箱,让人对里面保管的物品无限遐想。风趣幽默又一本正经,牟炜卫同学将里面的物品——地质三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的来由及故事一一道来,引来全场一潮接一潮的掌声。随后由到场嘉宾为观众出题,并以三叶虫化石、紫水晶晶簇等珍贵地质标本为奖品,全场争相答题,一片热闹景象。

《地质人生》自制视频是众多工作人员连日努力的成果,视频以主人公小邹邹在野外工作中意外与队伍走失为主线,既展现了绝美的高山风光、天降冰雹的难见景象,又阐明了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的艰辛及需要注意的诸多安全事项,引得全场兴致高涨。视频过后是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电脑报数,嘉宾随机喊停,奖品为珍贵的地质标本及国科大校友自创品牌提供的坚果赞助,观众无不手持进场时拿的号码牌紧张观望,希望成为下一个幸运儿。

活动全程掌声不绝、惊叹不断,为地学的美妙,为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为丰富的奖品。活动结束,观众及工作人员以热烈的掌声祝贺首映式的成功举行。

 

5月12日,应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邀请,地球科学学院组织师生一行前往该单位参观学习。本次活动作为地学院“地学科普系列活动”中的第三个科普专题活动——地震科普周的子活动,旨在面向全校推广地震知识并认识地震局系统工作内容。

12日上午,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学院学生主管王璐老师的带领下从雁栖湖校区出发,驱车来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地质所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这群来自国科大的学生,并安排了丰富的参观学习内容。本次参观学习主要分为两部分:听取地震专题报告和实验室参观。

在地质所实验大楼的三楼学术报告厅里,地质所陈杰研究员、甘卫军研究员和聂高众研究员给前来的师生介绍了地质所的现状、研究领域及目前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地质所在利用宽频带地震仪接收全球天然地震数据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西藏高原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文。其次报告会结合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汇报了当前中国地震应急预案,并结合已发生的几个特大地震,描述政府及地震局在地震灾害来临时紧张的搜救工作。

听完报告会,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分成两组,分批次参观地质所各个实验室。分别参观了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构造物理实验室、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新构造与地貌研究室等多个研究室。在地质所各个研究室老师的解说下,同学们认识到各个实验设备在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中的具体作用,并积极地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以进一步深化学习。

恰逢5月12日,中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特大地震7周年的日子,为了推广最科学最有效的地震减灾知识,地质所给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同学都派发了防震减灾及逃生手册。

在充实的半天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地震研究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而且对地震预报、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愿全民在平时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最大可能地减少地震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5月11日,由长春应化所学术委员会牵头,所规划与信息处组织实施的首届“应用化学交流论坛”成功举行。此次论坛以“生物材料及相关领域”为主题,应化所内百余位科研人员参加了论坛。 

长春应化所杨小牛副所长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讲话。杨小牛副所长表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是推动未来科技进步的主力。他指出,希望通过举办“应用化学交流论坛”的形式,助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树立起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产业发展的意识,促进所内中青年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推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所将持续不断地为青年人创造条件,鼓励青年人自由畅想、大胆探索。

此次论坛邀请到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敬华研究员与中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座谈。殷敬华研究员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面向国家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市场的变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上来,并结合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多年以来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石强副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的陶友华研究员、汤朝晖研究员,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的李云琦研究员,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马平安副研究员,化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王晓辉研究员,中科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的于喜飞研究员分别以“血液接触类医用高分子材料”,“氨基酸单体的可控聚合”、“抗肿瘤纳米药物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现状”、“分子及纳米尺度相互作用和结构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的生物应用浅谈”、“药物化学生物学”、“通用细胞膜粘接剂——药物/基因载体材料”为题做了口头报告。

“应用化学交流论坛”由所学术委员会牵头,由规划与信息处负责组织实施。其设立的目的在于加强所内科研人员相互了解,增进沟通交流,推进所内相近领域方向人员展开合作,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前沿探索,激发中青年人才创新活力。论坛每月组织一期(暂定),每期结合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及研究所发展方向选定一个可广泛参与的议题,组织相近领域方向中青年科技人员3-5人进行约10分钟/人的口头报告,并展开讨论。每期论坛还将邀请研究员代表与中青年科技人员举行座谈,交流科研心得,答疑解惑。

5月7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科技总公司与中盈志合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长春应化所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中盈志合科技(吉林)有限公司,开展宽温镍氢电池及其材料产业化建设工作。拟在年内建成年产4000万Wh宽温镍氢电池的生产线,3年内形成年产8000万Wh宽温镍氢电池的生产能力。 

长春应化所安立佳所长、科技总公司那天海总经理、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立民和吴耀明研究员等,中盈志合科技有限公司陈继理董事长、朱紫南董事,陈世廪副总经理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安立佳所长和陈继理董事长等分别致辞,双方介绍了各自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集中力量对宽温镍氢电池及其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为镍氢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和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双方还围绕相关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今后在能源和材料领域能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近年来,长春应化所在新型宽温负极材料及其镍氢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建成宽温镍氢电池中试线,电池可在-45℃~65℃范围有效工作。该类电池同时还具有长寿命和安全性好等特点,宽温镍氢电池不仅可以应用于装备、电动汽车和通信领域等电源系统,还可为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提供储能电源系统。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5月9日,国家天文台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雁栖湖-红螺寺”怀柔一日春游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研究生部的大力支持和全台师生的积极响应,共有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午8时许,同学们在国家天文台A座北门集合上车,首先到达雁栖湖景区,在学生会成员的组织下,大家在门口合影留念并集体入园。同学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两为伴,踏青、赏花、游园、玩水,感受并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大自然的美好。逛得累了就寻一块风景秀丽的地方,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玩玩游戏,分享零食,不亦乐乎。雁栖湖中水质清纯,湖区气候宜人,美丽的自然风光为大家拂去了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午餐,大家在景区附近品尝了丰富美味的农家菜及新鲜的烤虹鳟,短暂的休息后,导游带领大家来到第二个目的地——红螺寺。红螺寺初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浸润,奇妙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就了红螺山红螺寺为一方完美殊胜、绝尘脱俗的“净土佛国”。伴着绵绵细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同学们漫游在深山古刹中,仿佛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感觉心灵从未有过的宁静。

下午5时许,两辆大巴带领大家安全回到了出发地点。通过一整天充实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从繁忙的学业中得到了休息和放松,也增进了大家的感情,促进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科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