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的历程记录着自己成长的足迹,岁月会铭记我们从一名普通人变成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这一系列变化的心路历程。在这个变化的期间,我们对党的信仰越发深厚,对党的路线方针越发了解,对党的理念越发熟稔,最后对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党员的信念越发执着而坚定。

5月9号晚,814班党支部在教学楼315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大会。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的一晚,因为过了这一晚,母亲节到了;过了这一晚,814班两个预备党员要正式投入814班党支部母亲的怀里。7点左右,814班党支部成员陆陆续续到场,本支部正式党员21名,预备党员2名,实到正式党员18名,实到预备党员2名,实到人数超过2/3党员人数,转正大会如期进行。

在会议伊始,由潘梅花和吴康敏同志的考擦人对其一年的表现进行发言,然后由其他党员对两名党员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为了让这次转正大会更加有意义,814班支部支书韦玉白早在一星期前就开始筹备着,打算现场考验两名预备党员的其他综合素质。在第一环节,由正式党员打节奏,让两名预备党员猜歌名,猜对一个得一分,得分多者胜出。在打节奏期间,有同学由于找不到节奏点,旋律被乱得七零八落,逗得周围同学哄堂大笑,也使得两名预备党员面面相觑。最后在几轮打节奏之后,潘梅花就落下阵来,作为失败的惩罚,要高歌一曲。在接下来的几个环节,有利用面部表情移动饼干到嘴巴里,以及杯水传情。当所有这些轻松环节结束了,支部开始正式投票。支部支书韦玉白将选票一张张发给在场的正式党员,拿到选票的同志在选票单上填上郑重的一笔。在唱票期间,由曹志刚统计,杨超杰唱票,卞方圆监督。经统计,在场全体党员通过了潘梅花和吴康敏同志的转正。

本次转正大会在轻松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下顺利落幕,大家在收获欢笑的同时,也明白入党道路之艰辛,但更为重要的,当你成为一名正式党员之后,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5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中南大学联合办学“汤飞凡菁英班”签约仪式在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陈新文、副所长唐宏、所长助理王延轶及中南大学校长胡岳华、生科院院长夏昆等出席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大学及武汉教育基地相关领导特邀出席,并与百余名中南大学生科院学子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汤飞凡菁英班”的以中南大学知名校友、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先生命名。在病毒学发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阐明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作为曾经中国历史上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选之一,在上世纪初病毒学的拓荒时期,汤飞凡就在哈佛大学参加了开拓者的行列。并在国家危难之际,果断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发展教育,振兴中国医学,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为救助国民生命和解决战争带来的瘟疫而废寝忘食地工作。他用自己的经历践行着科学院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汤先生一生在科研上不断突破创新,虽然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但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带领其团队为中国医学、病毒学、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大师,他对科研的执着,对学术的求真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人。菁英班的命名也正希望后辈学子牢记先人精神,努力奋进。

本次与中南大学联合办学,为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教育、科研上的优势,希望就本科生的科研实践、专业课程讲授、科学思维训练等多方面进行强强联合,将汤飞凡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种子散播的更深更远的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生物学医学交叉学科人才。

仪式上,陈新文及胡岳华作为双方单位代表签字,唐宏通过解读汤飞凡先生的科研精神来勉励同学们树立报国志向,在未来引领中国梦的理想实现。胡岳华致辞中以汤先生为我辈之楷模,鼓励同学们在这个当下这个最好的时代树立为“人类健康和解决重大疾病难题”的远大目标,坚守志向,立足专业,做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的业绩。他还说,理想需要机会和平台,而“汤飞凡菁英班”正是为此而来,希望同学们能抓住这次良好的机遇,积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挑战。相信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此次项目一定可以取得丰硕成果。

稍后,双方代表就接下来的合作内容等进行更深入的沟通。王延轶老师向同学们仔细介绍了研究所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同时也对有意向的研究生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5月12日19时地学院608支部在雁栖湖教1—132开展“勿忘血泪史,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支部书记徐丽雯主持竞赛,团支部共39人,参加竞赛35人。

本次知识竞赛本着人人参与、人人了解“反法西斯”相关知识为出发点,将支部 35人、分为四组,每组8人、进行8轮抢答比赛,并安排记分员1人、摄像师1人,每轮每组选派1名大众评审;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积极参与抢答,热情高涨,观众的掌声、小组成员的欢呼声也一波高过一波,8轮抢答赛后有三组以19分,完全相同的分数进入附加赛阶段。最后,经过激烈的角逐李文建小组获胜,王洋组、陈硕组分获第二名、第三名。

比赛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团日活动不仅使大家学到了有关“反法西斯”的知识,更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次团日活动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好评。

5月6日上午《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社社长张志华女士等一行4人到访管理学院,管理学院EDP中心执行主任许健、洪湧等接待了张社长一行,双方就未来开展合作的主要方向和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许健向张志华等一行介绍了管理学院EDP中心的基本情况,对于中心的主要产品和合作伙伴及主要的合作模式进行了介绍。许健强调了科技创新是EDP中心产品设计的特色也是中心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希望双方在项目宣传、平台搭建、师资共享、产品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张志华表示很高兴和管理学院EDP中心接洽合作并介绍了《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社的基本情况,张志华认为双方合作要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为先提,在产品设计上要真正地站在企业的角度以应用和落地为目的来组织培训。

此外,双方就未来即将展开的合作点、基本合作模式及分工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和讨论。通过本次洽谈双方了解彼此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了合作的意向,为今后双方进一步合作落地奠定了基础。

5月10日,受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傅声雷研究员与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的部分科研人员与学生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由亚热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克林研究员主持。

交流会上,傅伯杰以“不同尺度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为主题,回顾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热点问题,重点介绍了当今生态系统服务和评估的国际学术前沿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9年启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计划、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美国国家生态监测网络(NOEN)、局地到区域和全球尺度气候、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活动研究,并提出IPBES的概念模型是科学和其他知识体系与政策和决策联系起来的一个互动系统,指出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面临的五个主要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而其中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缺失是目前全球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傅伯杰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为大家介绍了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的尺度、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包括地表植被覆盖、土壤水/养动态、土地利用结构及水土流失等。

傅声雷围绕“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这个话题,首先对土壤生物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土壤生物与植被的联系、土壤微生物的环境指示作用及土壤生物对碳氮循环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该团队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灌草剔除对土壤生物以及目标树种的影响,发现剔除灌草后土壤真菌/细菌比和线虫数量都开始下降,同时抑制了目标树种(尾叶桉)的生长。线虫铅锌尾矿土壤恢复的指示作用,“线虫权重区系分析图(Weighted Faunal Analysis)” 能直观地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和受干扰状况。在土壤生物对碳氮循环的贡献方面的研究揭示蚯蚓促进凋落物和土壤碳固存机制,发现虽然蚯蚓表面上通常会促进CO2的排放,但最终却能明显促进土壤碳固存。

傅伯杰和傅声雷报告之后与参会的科研人员和学生针对当前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扩大了青年科研人员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