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国际商法》课堂侧记

  • 陈旭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1-08
  • 519
“原告”在案例分析中补充发言
杨老师在总结大家关于法律条文的讨论

“我觉得剽窃是无法用量定义的,应该看质。”“我觉得20%的重复率的下限太低了。”“案情中未改的部分算不算重复?”星期二早晨的《国际商法》课上,大家正在对“立法人”邓同学所拟的《2013年秋季国际商法班反不诚信行为法》中关于“剽窃”和“重复”的条款积极提出自己的关切。

对于选修了《国际商法》课的同学来说,这样热烈的讨论场面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也正是授课老师杨如彦所希望见到的。在上课安排上,除了讲授国际商法所包含的法律内容,杨老师还设置了“案例分析”和“立法”环节。

每节课,都会有三十到四十分钟留来做“案例分析”。全班同学以三人为一组,组中的这三个人,又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和法官的角色。每节课会有一个小组为大家提供案例,原告陈述案情并提出诉讼请求,被告对此进行辩解与反驳;然后其他组的原、被告也参与进来,针对已给的案情,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说出想法;在原、被告几轮交锋后,扮演法官的同学给出判决意见,对不同判决意见,所有法官进行表决,形成最终的判决结果。而“立法”环节则是由选择当“立法人”的同学,拟定反期末考核中不诚信行为的法律条文,全班同学讨论修改,并在通过后遵照执行。

“案例分析”和“立法”环节让参与其中的同学感到获益匪浅,来自生命学院的范同学表示:自己准备案例、讨论等是课堂上的亮点,可以让大家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有所侧重,每次的案例分析都很有收获。

据杨老师介绍,这是他连续第九年教授《国际商法》课,“案例分析”环节是一开始就有的,多年上课过程中,虽然这一环节因为上课时间有限而形式有变,但一直保留了下来,杨老师说:“案例分析能增强同学们对法律事务中角色的认识,加深对所学法理知识的理解。”

 

责任编辑:陈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