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记国家科学图书馆“科海仰巨擘,数坛话宗师”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对话活动

  • 陈丽莎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1-15
  • 1634
 
【新闻网讯  记者陈丽莎】2010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数学家、杰出教育家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两天后的1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协办的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对话活动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王元院士、颜基义先生、金雅芬女士、张淑端女士和赵静芳女士等五位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以及华罗庚先生之子华光先生应邀前来,与广大学子共同缅怀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著名主持人贺超担任活动主持。
 
对话活动在上午9点30分准时举行。主持人的一道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这个数最小是多少”的数学题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争着回答“23。”但当主持人问道“谁来给我们解释一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时,现场又安静下来。王元院士给现场给大家普及了一些数学知识,他告诉听众们,这是一道取自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一书的题目。运用我国的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以华罗庚先生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带领着听众开始缅怀华罗庚先生的人生历程。
 
 严师出高徒
 
华老有“三严”:严肃、严格、严厉。与华罗庚先生有着十分相似的面容的华老之子华光告诉听众,华老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他要求学生们在排队买饭时,等汽车时,坐火车时,脑子里面随时准备几个问题,没有事的时候拿出来思考。他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要求学生也这样做。“刚才主持人说我非常像我父亲,我记得有一次龚升教授跟我一块出门,他坐在旁边,他说您跟您父亲长得非常像,我看见您父亲真是有点怕,就是因为父亲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华光说。
 
当被问到华老对子女的教育是否也像对学生那样要求严格时,华光说,华老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平时与子女的交流不会太多。在对待子女学习上,他十分希望子女们都学数学,但不会对子女自己的选择横加干涉。“我们家只有一个大妹妹华苏学了数学,其他都没有学。”华光说,“我父亲有一个特点,他做工作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别人把他打断,思路打断了,他会很生气、很着急。我们有时候也害怕他,所以他工作的时候我们会离开。”
 
 从崭露头角到剑桥进修
 
1930年,年轻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看到这篇文章后,提出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于是年轻的华罗庚先生来到了清华大学,担任助理员工作。王元院士告诉大家,刚到清华大学工作的时候,熊庆来教授低估了华老的水平,于是建议他可以先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课程,等打好基础后再到算分班旁听。其实当时华老已经掌握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了,对算学分析也有一定了解,但他也不好拒绝熊教授的建议。结果不到一个月,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先生的过人才能,于是马上改变了自己的做法,让华老学习算学分析,“而且在工作中出现一些难题时,常常会让华罗庚先生来帮忙解决。”王院士说道。
 
在1931年,华老进入清华大学工作,五年后的1936年,他到当时的数论中心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剑桥进修两年后,中国的抗战开始了,华罗庚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习,毅然回到祖国。在西南联大工作,回来(马上就)被聘任正教授。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专著《堆垒素数论》的写作。”王院士说。
 
金雅芬给大家讲了这部专著发表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华老把呕心沥血写成的《堆垒素数论》稿件寄给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但很不幸的是稿件被丢失了。这件事对华老打击很大,他大病了一场。所幸的是,华老完成了中文稿件的同时把其译为英文,并把英文原稿寄往苏联,这部著作首先在苏联出版,解放之后才被译成中文出版的。
 
 拳拳赤子之心 浓浓爱国情
 
1946年,华罗庚先生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1949年,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当时,他任职的大学校长建议他可以先独自回国,把家属留在美国,如果将来认为国内情况不好的时候可以回美继续任教。华老谢绝了校长的好意,带着全家于1950年回到了建设中的新中国。回国途中,他发表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并约定“朋友们!今年在我们首都北京见面吧!”随后,颜基义先生为大家深情朗诵了这封信中的一些段落。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华老已经构建了一个中国数学发展蓝图,分为三部分: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在1952年,他在数学研究所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计算机的科研小组。中国计算机的历史从这一年开始了。1956年,他被任命为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直接领导发展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可以说,华老是我国计算机事业重要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华老一生都非常重视数学的应用。他领导了统筹法和优选法的推广工作,对我国的发展与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什么是优选法呢?王元院士告诉大家,“以炼钢时加碳为例,加多少碳才能够得到最好的钢,运用优选法,就可以用最少的试验次数得出最佳的结果。”“统筹法就比如说泡茶,与先洗茶具,放好茶叶再煮水相比,当然是先把水煮上,然后再准备茶具和茶叶耗费的时间更少,这就是统筹法。”华光补充说。
 
统筹法和优选法在成昆铁路建设和工厂的最优合成工艺的选择等等生产应用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育家华罗庚
 
华罗庚先生回国后就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时,他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说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是我肩上的第一乐事。”当年是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系58级学生的张淑端女士告诉听众们,在一次《人民画报》记者来到华老课堂上为他们拍照,课后班上同学都反映课没有上好,华老于是决定把该课堂上的内容重新讲授一次。 “一个大数学家能够给我们上课,而且他在我们没有听好是自愿为我们重新讲一次。这让我们特别感动。那时候华老给我们上课是每周四次,每次两节,另外还有习题课。平时,王元老师还经常辅导我们做习题。王元老师是华老手下的大助教。”张淑端女士说。“我们在暗地里都称王元老师为‘玩’老师。这是一种校园文化。”颜基义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求学的年代,笑着补充了一句。
 
赵静芳为大家朗诵了华老在1956年发表的《写给向科学堡垒进攻的青年们》一文。文中,华老写道:“就在你们这一代,我国的科学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你们之中一定会出现不少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突出的大科学家,会给祖国带来很多很高的荣誉。”他把自己称为“你们前进中的伙伴”,这一席话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不断奋勇进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不少数学和计算机人才,都是华老的学生。
 
 人民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倒在了学术报告的讲台上。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谢谢大家!”早在1980年,华老就已立下了遗嘱。遗嘱中,他提到“我国底子薄,基础差,要提倡多干实事,有益的事,少说空话大话。发展数学,花钱不多,收益很大,应该多加扶持。死后,所收藏的图书及期刊,赠送给数学所图书馆。”一位人民数学家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在对话的过程中,华光的话不多,其中,他反复提到了华老的一重要为人准则——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数学不老实你做不来。”当主持人向五位嘉宾问道,如果有机会对华老说一句话,那你们会说什么的时候,华光教授给出了这样的深情回答:“爸爸,我了解您太晚了!”全场听众都被他那真挚的感情所感染,会场一片宁静,仿佛都沉浸在对华罗庚先生的无限怀念中。
 
访谈活动结束后,开始了提问环节,来自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的学生问道华老是如何在进行数学研究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王元院士告诉学子们,华老的国文基础本来就很好,因此在进行数学研究工作的同时,闲暇时间也会写写诗来抒发情感。
 
随后,来自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同学们为听众们带来一部自编自演自导的散文剧《永远的华罗庚》,把华老所写,所说,所做串成了一个小短剧,再现了华老的生活工作的片段。
 
活动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有不少中学自发组织学生前来参加这次活动,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学生们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华罗庚先生的人生经历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责任编辑:陈丽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