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童秉纲院士:育人之道与人生哲学

  • 池宪念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4-10-28
  • 473

10月27日14:00,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316教室,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做客明德讲堂,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漫谈育人之道与人生哲学”为主题的报告。

童秉纲谦虚地讲到,此次报告主要在于和师生们交流思想。他从“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和“怎么自我培养等问题”开始了话题,与同学一起思考、交流。他指出育人三个要素:学习、做事、为人。他认为,研究生教育除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突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是专业机器”。他介绍了加州理工学院自觉自律的诚信制度(honor system)、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办学理念,并结合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讲述了自己对科研之道和教学育人等问题的看法。

童秉纲以“艰苦求学,国难当头;投身建设,岁月良多;逆境很长,挨批挨斗;很晚创业,小有所成”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出生于1927年的他,在少年读书时期正逢抗日战争爆发,在动荡之中开始了求学之路。此后几十年随着社会变迁,在波折的生活中,他一直以平和的心对待各种困境、挫折,一步步取得了事业成就。

对于自己60余年的工作经历,童秉纲尝试着总结出个人的成功之道:心态好,能够正确处理“起落”之鸿沟;不断奋斗,不断积累;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发挥群体作用,和谐合作。

报告最后,童秉纲院士回答了师生提出的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健康养生的一些问题。他谈到,“自己培养自己、多些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也告诉大家,心境平和、自我保护、适应环境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主讲人简介:

童秉纲院士,著名力学教育家、流体力学家。1927年出生,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人。曾担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和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和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先进个人称号(2007)。

童秉纲院士的科学探索心路历程经历了多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频繁政治活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本次讲座“八零后”的童院士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坚持科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池宪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