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宣布,29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今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仅有的7名院士行列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赵进东研究员名列其中,成为了水生所历史上的第九位院士。
他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就的科学家,由于在蓝藻分化和发育与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曾先后获得美国李氏奖金、青年科学家安泰奖,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奖等奖项,还申请了美国技术专利一项。 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在北大工作时,是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还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任,1997年率团出国参加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时,由于其精心指导,中国荣获三金一银的好成绩。他更是一位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事业有成并取得专利后,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及丰厚的待遇,携妻、女回国。
2007年12月28日,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对这位新院士的崇敬,我们采访了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新上任所长赵进东院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人生,感受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学会怎么输得起
赵院士是一个特别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尤其是竞技类的,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很多,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样样行,以前曾是重庆某高中足球队的。“那个由18人组成的足球队,其中有11人进入了专业足球队,还有一个进入了国家青年队,如果不是长跑不太擅长的话,我就进入专业球队踢球去了。”赵院士开玩笑说:“每个人的兴趣都不同,体育运动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我认为运动可能会影响科研,比如说竞技性运动,它一定有输赢,一个输得起的人,在工作中他的承受能力就强一些。知道怎么输,并学会输得起,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品质 。”
在布满荆棘的科研探索路途中,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位探索者必然会遭遇挫折,遭受困境,因此学会输得起是每位探索者必须首先学会的品格。1994年,他刚从国外回来,生命科学当时在国内还是新兴学科,工作几乎是从头开始,回忆那时的情形,他只说“很难”。但艰难的岁月并没使他屈服,相反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通过究蓝藻细胞分化中关键调控基因HetR、PatS和CcbP的功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于1998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4篇研究论文,其中2005年的论文是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果没有这种在困境中坚韧的品格,是很难取得如此矫人的成就的。
面对困境,我们不是回避,不能沮丧,不用绝望,而是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乐观看待,看成是对自己的磨练,从而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这些是一个输得起的人所必备的。因为具备这种态度的人才能打不倒,压不跨,锤不烂,才能在科研的高峰上一步步攀登,探索客观世界未知领域。赵院士建议同学们,有空可以多参加一些竞技性运动,不光可以愉悦身心,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我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科学看待失败的品质,这对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是有好处的。
作研究要敢于怀疑
“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的相信”这就是赵院士所说的“评判的眼光”,它要求我们在读文献做研究时要敢于挑战权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的灵感就是这样一步步产生的!坐在我们面前这位在研究蓝藻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上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学者,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科研态度和精神,才能在浩瀚如海洋的未知领域探索中,发现一个个更漂亮的贝壳。
例如对于蓝藻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离这一基本生物学问题就体现了他作研究时批判的眼光。蓝藻的细胞一般都含有多个染色体拷贝,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并不了解其生物学意义和生理功能,赵院士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蓝藻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按随机方式分离,从而解释了蓝藻为什么需要有多个染色体拷贝。蓝藻的细胞骨架蛋白MreB在控制蓝藻的形态和极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MreB不参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分离。这篇论文在2007年在微生物学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之一Molecular Microbiology《分子微生物学》上发表。
赵院士根据学生在科研中具备不具备批判的眼光,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学生在科研中善于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类是优秀的学生,我们实验室几个重大的发现都是由这样的学生做出来的。第二类学生,老师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能完成的很好,却不善于独立思考,这一类学生经常需要提高整体的科研能力。第三类学生自己不思考,老师叫他做又做不好,我偶尔遇到。”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学生,就不仅要完成老师给予的任务,还要用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创新,甚至比老师思考的还深入。
这让我们想起了水生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刘建康先生的治学格言:“重视科学实验,着眼社会实践,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刘先生在这里也是强调一种敢于怀疑,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也许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吧,这或许也是他们与平庸学者的不同!
就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采访快结束时,赵院士把他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所体会的成功内涵告诉了我们 “人到了40岁,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可以谋生,这就是成功!”这个定义简约而不简单,耐人寻味。他进一步解释说“即使我现在不是院士,不是所长,但还是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也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也许每个人对成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赵先生的定义却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它强调了兴趣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投入到事业中,并有所作为。相反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就是自己喜欢的,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才可能有所建树。那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呢?赵院士解释道“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就要多尝试不同的事情,不断转变着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找到适合的位置。”
赵院士不仅强调他要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对孩子他也希望家长少给孩子压力,让他们自己做喜欢的,反对家长要求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要会,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压着孩子学的现在家庭教育现象,认为“要让孩子自己成为自己。”就连对自己亲生女儿高考报考志向,也说:“要她自己决定!”
对于研究生中,那些发现自己不适合目前专业的人,赵先生认为首先你要深入了解你目前的专业,因为如果你连了解都不了解的话,你怎么会发现你所从事专业的乐趣呢?所以要多尝试。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了,但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你也要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以后转行人家也是看你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情况的,一个对以前的工作做不好的人,谁敢期望他能胜任未来的?况且你在尽力做好自己工作的时候,也许那一天你就发现其实目前的就是你喜欢的。
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好快,转眼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问了最后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位新上任的所长,你对水生所的发展有何想法呢?”赵院士很坦诚的说,“我刚刚来到所里,所有的工作都还在熟悉阶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想法。”“等我对所里的情况有个大体了解后,我会规划一个比5年更长远,适合水生所发展的工作计划的。”“水生所是一个有着80年悠久历史的研究所,作为所长,如果五年后水生所比现在的情况差,我就没有当好所长了。因此所里的事比我个人科研的事还要重要!”
我们听了很感动,这种负责任的精神,战略的眼光,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相信在以赵所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