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9日上午,在分院办公室里,朱耀仲院长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经自我介绍后,他与我们一一握手。待坐定,他拉家常似的问起我们的一些基本情况,采访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了。整个采访过程,朱院长精神矍铄,就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侃侃而谈,他平和的笑容让谈话轻松而愉快,娓娓道来的许多平实的道理也让我们获益颇多。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朱院长主要从事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在Chardler摆动和潮汐耗散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积累。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地球自转变化与地球各圈层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卫星资料研究地慢滞弹性和液核扁率”课题和中科院“九五”重点项目“动力大地测量资料用于我国地球物理环境变化研究”、中科院创新项目“中国大陆形变场和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动力学机制”等课题。在国际上首次精确导出了Chardler摆动的理论Q值,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4年,与美国宇航局(NASA)和Texas大学空间中心开展了多项合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
谈到这些影响巨大的成果,朱院长很谦虚,他回忆到,当时花费了大量精力,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进行了多次尝试,其间有过失败的教训,也遇过不少困难,但最终还是克服了。1969年从上海下乡到云南,在云南边远地区一呆就是5年半,后来经过推荐,得到了去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的机会。由于初中只读了不到一年,朱院长刚上大学时,数学底子较薄,而天文专业对数学要求又相当高,学习难度较大。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给朱院长印象较深的是大学第一堂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好几道三角函数题,他只做对了几题。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发奋学习,一年之后,数学成绩提升很快,顺利进入了专业学习。
在测地所工作早期,朱院长主要进行的是光学观测,研究地球自转,以确定时间以及纬度的变化。这段时间的工作,常常需要通宵的观察,非常辛苦。后来新的仪器出现,空间大地测量方法不断出现,工作条件逐渐得到改善。1990到1994年这段时间,由于接触到国际前沿比较关注的Chardler理论Q值问题,他开始了新的探索,经历了尝试……不成功,继续探索……最后终于在理论上成功模拟了钱德勒摆动,实验与观察结果非常一致。以后他又开展了地幔滞弹性对长周期重力场与卫星轨道扰动的影响,这些工作成果发表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中国科学》和《JGR》上。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朱院长感慨到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困难甚至失败,这个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同时科研人员还需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先当好领导,再当好科学家
在谈到从科研转到行政工作时,他表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领导,要处理好科研和行政工作的关系。在他看来,首要任务就是在岗位上负起自己责任。多年的科研和行政工作让他深深的感到,当领导和当科学家,差别是很大的,要让这么多科学家凝聚在科学院的大集体里,就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分院的管理上,放在为大家服务上。
2002年在测地所争取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时,时任所长的朱耀仲老师,带领全所骨干,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新时期办院方针,进一步凝练并提升科技创新目标。对内,团结广大职工,把握大局,将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工作热情,凝聚到知识创新工程上;对外,积极做好沟通、宣传工作,充分展示测地所的科研竞争力及科研成果,使测地所成功地被批准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谈到这些难忘的经历,朱院长表示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走群众路线,长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发扬民主,始终和广大职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日常管理要严格规章制度,保证客观公正。再次,一定要依靠好自己的骨干。工作中依靠好党委,依靠好学术团队。最后,就个人而言,要有心胸和肚量,当了领导后更应该这样,做任何事情都要保证公平的原则。
作为新一届的分院院长,他也给我们谈了关于武汉分院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武汉分院各个研究所虽然专业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但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都可以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国家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病毒所、水生所和植物园这三个所相对集中于生物方面的应用,可以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等领域与地方合作;测地所可以在大地测量方面发挥作用;岩土所可以在核废料和能源储备等方面做些前瞻性的工作。
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朱院长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他在担任测地所所长期间,采取多种措施扩大优秀生源、提高培养质量。仅2000-2004年间,该所30余名在学博士生中,有3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该所研究生2000-2002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001-2003年连续三届在国际导航技术大会(IONGPS)上获学生优秀论文奖。
朱院长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情有独钟”,担任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后,他主动要求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在谈到研究生培养工作时,朱院长认为,研究生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质量。科学院对研究生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尽管研究生群体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讲,对研究所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参与到一些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可喜的现象。
提高研究生质量是多方面的,从分院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课程设置。朱院长从切身体验谈起,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本科相比,要更加精细深入,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工作中,需要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调研,设置一些对科研有帮助的课程,并且选择好的老师来上课。
研究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朱院长很支持学生参加研究生会、记者团等社会活动。他认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研究生去更多的接触社会和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是很有意义的,这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他认为国内的学生应该在知识面上进行拓宽。他给我们讲了当年在美国期间接触到的很多美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尽管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但由于他们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更易于进行学科交叉,做出创新型成果。
心理健康是研究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朱院长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要面临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时候,就需要研究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单位也应该在除学业以外,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重视。无论遇到怎样的问题和挫折,都需要研究生有健康的心理,这一点很重要。
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与导师进行沟通这个话题是广大研究生关心的,朱院长认为,首先,研究生要摆正态度,明确来研究所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学有所成,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着力培养科研能力,尤其是关键的能力,学会如何参与到科研活动之中。比如说,参与到某一个项目里面,要对大体的流程要比较清楚,除了对其中的一种方法比较精通,对别的方法也应该了解,可以做一下比较。其次,碰到问题,要大胆、及时的向导师请教。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没有进展是很正常的,不要碍于情面而不向导师开口,这样的话,问题还是得不到最终的解决。
朱耀仲简介:
男,1952年9月出生,上海人。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1974年至1978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毕业后在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室工作。1980年攻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20世纪90年代中期,赴美国Texas大学空间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回国后先后担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和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等。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