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地强(左一)与导师及茅台酒厂领导合影 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刘白玲教授脑海里经常浮现一幅画面:自己心爱的博士弟子体重不到100斤,背着数十斤酒糟在贵州的大山里跋涉,摆动的手臂比自己的还细。 刘教授的这名弟子叫汪地强,2004年博士毕业,选择了到贵州遵义市茅台镇上茅台集团做技术员。如果说,6年前刘教授有些不解和心疼的话,今天,这些情愫中更多了些骄傲。 短短6年,汪地强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在茅台集团连续两次破格提拔,成为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更成为国内白酒行业小有名气的专家,以核心研究人员身份参与的“酱香型白酒茅台酒风味物质研究体系建设及应用”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逐步实现着在基层的成长之路。 说起当初那个让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的选择,汪地强说得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方向感”。 当时,这名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生选择很多,可以留所,硕士时就读的四川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即使是回贵州老家,也有高校免费提供的120平方米住房,还有专门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 妻子同样不理解。这个本科同班同学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成都高等纺织学院里谋得一份安安稳稳的教职,马上就要转为讲师了。 玩得最好的两个兄弟一个去了江苏大学,一个去了济南大学。在外界的不解中,汪地强背起行囊,带着爱人,选择了当时开车到省会贵阳都要大半天的茅台集团。 一进公司,汪地强被派到了一线车间,30多斤带着蒸汽的酒糟他背起就走,要不了多一会儿,全身的衣服就没有干的了。一天下来,躺在床上浑身受不了。按照茅台酿酒的工艺,刚蒸出的高粱要马上用脚踢匀,时间不长,满脚都会起泡。 这之前,也曾有过一个挂职博士到茅台工作,“还没开始做事,一来就要配电脑,要买洗衣机,要住房,很多人提起博士就摆头。” 然而,汪地强在生产线上一干就是3个月,这让之前那些准备看笑话的工人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企业的人才观来得更加现实,“对企业有用的,才是人才。”哪怕是工人,能做酒的是人才,能评酒的是人才,而大学生、博士生什么都干不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这个年轻人多少还是有点傻眼——1600元。今天,他的工资已经涨了10多倍。 不是没有过埋怨,但更多的是兴趣。汪地强每一天都在感受成长的快乐,第一年,这个博士的笔记本上记的东西最多,密密麻麻的。这些细节甚至包括下沙怎么弄(酿酒工艺环节),哪一支酒要加多少,酒要怎么喝法。 进入企业的汪地强保持着读博期间导师培养的生活习惯,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办公室打水、擦桌子。读博那会儿,汪地强多少还有些反感,“都博士了,还要我们打扫卫生;办公室里的电话也不要随便打。” 这让汪地强赢得了新的机遇。有一次,公司一位老总拿“能放下架子的汪博士”举例,企业考虑的是效益最大化,最反感一些大学生分配来了,实验做完,撒腿就跑,洗器皿一点儿小事都不管。 中科院里科研中关注细节的培养更是给汪地强带来了意外惊喜。读博期间,汪地强对白酒接触不多,对色谱不太熟悉,有些软件还不太会,就抄下来,放到excel里对比,读文献资料,找到相关线索。而今,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一个15年的茅台酒和30年的茅台酒看不出来区别,但是几十个和上百个茅台酒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就能区别出来。 在很多人熟视无睹中,汪地强获得的这一成果被运用于真假茅台的鉴别。 2006年5月,对于汪地强来说,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正在北京出差路上,他突然接到通知,被破格提拔为技术中心分析室副主任,这距离他进公司还没满两年。 对于这个之前几乎不跟同学联系埋头做事的年轻人来说,随后的道路越来越顺。 他先后参与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参与研制《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和制定《白酒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国家标准,引导、参与和推动了多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不管在哪儿做科研,要做就到这个领域里领头的单位去做,那样才能把握前沿的东西。”这个向往到企业做研发的年轻人这样解释自己的“狠心”,而茅台无疑符合他的标准。 在汪地强看来,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也是个交通发达的社会。所以地区条件的影响、信息闭塞的影响并不是太严重了,做事情不一定非要选择在大城市。“竞争大,生存压力大,这之后反而不一定能够出成绩,不能做出自己想做出的东西。” “有时候开始吃点苦,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是能看到希望的地方。首先要学会坚持,学会沉下心来。”汪地强见证过不少大学生来到企业迅速离开的故事,一个本科同学的经历更是让他感触良多,“在这个单位待了几个月,就说这不行,跟我的身份啊什么不符合,走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跟别人过不下去,实际上专业水平也不够,一会儿又说要考研,一会儿又说要炒股……现在还没有稳定的工作。” 汪地强说,从硬件方面来说,自己所在的技术中心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同行业研发机构的配置。光风味平台建设就是3000多万元的投入,食品安全项目也即将投入7000多万元。在这里,在很多高校都难得一见的色谱仪、全二维气相色谱、气相色谱带质谱、液相色谱一应俱全,这些大型仪器都在百万元以上。 “现在经常是公司催着让我们买仪器,但我们还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进度。”对这些,汪地强有些自豪。 同样的,还有他所在技术中心这个年轻而融洽的团队。在与团队接触的过程中,在下班后时不时跟着主任带着团队老小到外面“搓一顿”的氛围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对拔尖人才的羡慕、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对合作共事的认同及对未来前程的无比自信。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研发对集团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技术中心这个团队,企业将继续全力支持。”公司老总坚定地表示。 茅台董事长“季克良老爷子”的传奇经历被这个喜欢琢磨事的博士奉为经典。 “季老爷子”夫妇两个都是外地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来到茅台,一扎根就是几十年。来的第一天晚上东西就被偷了。曾经在70年代末还萌发了要走的想法。那时候他已经是国内很著名的专家了,“但是现在他常常说起,‘如果真走了,在这个行业里,可能我就得不到今天的尊重’。” 从究竟是哪些物质决定了酒的风味,到固态发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神奇的现象,汪地强脑子里总是不断地涌出许多的“为什么”。让这个34岁的瘦小伙儿感觉遗憾的是,“白酒行业至今还没有出一个院士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雷宇,2010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