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江桂斌院士:环境污染的毒理和健康效应

  • 文/柳超 图/蒋翔宇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5-05-10
  • 753
江桂斌院士在讲演中
精彩内容引起同学们兴趣
讲座后

5月7日周四晚七点,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举行了以“环境污染的毒理和健康效应”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科大本科生赵瑞琪主持。

在简短的开场白中,江桂斌表示自己很愿意与大学生交流,这样能让自己变得年轻,同时也表示同学们能够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了解科研一线的动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江桂斌从交叉学科——环境治理研究方面切入,讲述前沿进展。

江桂斌围绕讲座主题,从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现状、污染物健康危害分析、环境毒理与健康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生动的阐述。

在讲述全球环境保护历程时,江桂斌从二战后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谈起,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发生的严重的环境灾难,如London Smog,水俣病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的强烈关注。而在我国,环境问题同样不可忽略。江桂斌介绍说,我国在1971年便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1973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用于支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江桂斌指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相应行动,并不弱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更是已做出了许多历史贡献。

在对环境保护历史进行了大致介绍后,江桂斌对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江桂斌认为,我国的环境现状比起发达国家要更为复杂。他援引了一些图片与数据作为论据,阐明我国总体工业污染依然非常严重,如果分开来看,我国的水质污染情况有所好转,土壤和大气污染较为严重。而我国正处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短时间内污染难以彻底解决。之后,江桂斌指出,环境污染与健康密切相关。他引用WTO、The Lancet、Nature等多方报告、研究结果说明,全球70%的疾病和40%的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因素密切相关;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并且,其中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则是空气和水污染,二者与肺癌、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发生均有所关联。江桂斌用“总体和缓、局部加重、发病增大”来总结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状况。

在此之后,讲座进入核心部分:污染物健康分析。在多种环境污染物中,江桂斌指出,化学污染物是种类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基于此,江桂斌将其分为四大类,分别进行了详细说明。他首先介绍的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常规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对二甲苯(PX)、塑化剂等。然后是重金属、表面活性剂、高聚物(PPCPs)一类,江桂斌重点说到了汞的转化、儿童血铅浓度、高砷地下水这些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对健康的影响,如导致智力问题、致发黑手病、黑脚病(皮肤角质化)等。他着重指出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极大危害,结合实例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多方举例,如可致白血病的苯系物、可致肺癌的放射性氡(Rn)、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PM2.5细颗粒等。最后,江桂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说明,例如二恶英、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有机化合物,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累积放大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多种性质,并指出POPs相关研究是最复杂、最困难、最前沿的工作。

江桂斌围绕环境毒理与健康研究前沿,对国内外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与说明,也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总结说,环境与健康研究是一个朝阳学科,生命科学、化学、毒理学和环境科学终将殊途同归,共同致力于关注人类的健康与未来。他还特别给予了同学们一些建议: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最合理、最科学和最安全的,而阳光的心态+适当的运动+多元的饮食,则是保证健康重要方法。

在之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能源结构升级对环境的影响、现阶段环境保护的尴尬局面和成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细致的提问,江桂斌也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对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表示了支持和鼓励。

在整场讲座中,江桂斌就同学们最关心的环境现状和研究前沿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说明,其中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客观、积极的分析,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极大破环性、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在讲座过程中,江桂斌表现的对研究数据科学性的严格要求,同样启发同学们在未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

主讲人简介:

江桂斌,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 RSC Fellow,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系《环境化学》等杂志主编和美国化学会ES&T等杂志副主编。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国内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等。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形态和环境毒理与健康等。分别参加过我国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提出并推进了我国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开始了新型环境污染物发现与毒理研究等新学术方向。曾负责和完成我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控制的第一期和第二期863项目,负责和完成两期国家POPs 973项目,承担和完成我国POPs控制技术的第一个国家支撑项目,负责和完成2期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和完成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现为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首席科学家。在国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00篇,SCI他引1300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著名大学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400次。培养的研究生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先后6次获各种优秀研究生导师奖。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和2011年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2013年 获得安捷伦公司“思想领袖奖”,同年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4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同年获得“消除POPs杰出成就奖”。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hjgao@ucas.ac.cn)。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责任编辑:文/柳超 图/蒋翔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