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院长呼吁“精神出口”

  • 48
  • 创建于 2004-11-07
  • 1259
  〔11月5日研究生记者团欧阳静报道〕 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主题报告会的第二天,在报告结束后,记者有幸采访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院长韩震。   记者:请您谈谈您对“论坛”的评价。   韩震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从第一单元报告会到这次是第四次,我每次都参加了,应该算是忠实听众了。我觉得“论坛”办得不错,感觉受益匪浅。论坛总结有“三高”。一是规格高:它是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即现在“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倡议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二是层次高:“论坛”请的都是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政府高层领导,探讨的是当前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问题;三是眼界高: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记者:您对今天吴建民院长作的《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中欧关系》报告和张德广秘书长做的《俄罗斯未来走向与中国和平发展》报告有何看法?   韩震院长:我觉得他们都讲得不错。真要比较的话,我认为,吴院长的报告有点“虚”,而张秘书的却是“实”。具体说来,吴建民报告里外交辞令稍多些,谈到很多重要观点,可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给你答案和原因,你现在记在脑里了,也许得半个月后才恍然大悟。而张德广今天谈到很多很实在的东西,让我触动很深。比如谈到俄罗斯与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到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文化现在还剩什么?这个问题深深刺痛了我。我个人认为只剩下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了,这样说来,我们都是不肖子孙。中国发展的确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物质上的腾飞,但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站起来。我们的精神更谈不上“出口”,现在反而是“精神进口”大于“物质进口”。   记者:那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做呢?   韩震院长:我们要建立起我们的“精神”,保持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实现我们的“精神”出口。我真觉得这个“论坛”很好,中国不仅是“科学中国”,还是“人文中国”。“论坛”基本上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会。不过,这个论坛现在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特定层次上,最需要的地方往往触及不到,我们要做的是把它的理念推广出去,关怀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和人。      最后,韩震教授寄语记者:中科院研究生院有很多出色的老师,一定要珍惜在这里的学习机会。作为文科学生,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扩充知识面。
责任编辑:48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