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科院】41名留学生入读中科院

  • 龙新蔚 李克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09-03
  • 2038
秋风送爽,9月2日,中国科学院玉泉路校区迎来了秋季学期中最重要的一天——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礼堂前葱绿的草坪一侧,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来自各个遥远的国度,带来了一颗颗渴望知识的心灵和一道道别样的色彩。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学生新生们。利用典礼前后的短暂时间,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采访。
 
洪性烈:“中文就像音乐一样美妙”
 
一身整洁的衣装,一双兴奋的眼眸,来自韩国的洪性烈(Hong Seong Yeoul)给人的感觉阳光而亲切。他向我们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友好和热情的由衷感谢。3天前,在到达北京的第一个晚上,在举目无亲的北京,一位不知名的同学借给了他手机,使他成功地和远在韩国的家中取得了联系。在向我们提及这段故事的时候,洪性烈一直重复着“非常好,非常感动”这样的话语,向我们传递着他感受到的温暖。
 
洪性烈对未来有着许多的打算。他对传统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来中国学习真正的中医药学。之前他曾经在东京大学进行过数年的学习,熟知中医药在韩国和日本不同形式的发展;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研究中日韩三国的不同医学形式,来推进医理和传统中医发展。
 
为了学习中医药学,他也一直在努力学习中文,并已经能够使用相当熟练的中文和我们进行交流。在我们谈及中文学习的时候,洪性烈说他非常喜欢中文,因为“当中国人相互交流的时候,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美妙”,“在中文中有着声调的变化,这一点是其他语言都没有的”。
 
William Jefferson:我的名字叫“解威廉”
 
带着满面的笑容,刚刚进行完留学生代表发言的William接受了我们采访,他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进行湿地的水质方面的研究。威廉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了,他对中国有着深深的喜爱。
 
威廉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契机来自于幼年时期。他与中科院也有着奇妙的缘分。在小学的时候,他就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石勇教授的儿子相结识,并成为挚友。在加州理工波莫那分校学习期间,又结识了许多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朋友,并开始学习中文。母语是英语的威廉一直对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已经能触类旁通:“我有时不认识某个汉字,但可以猜出意思”。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姓叫“解”,于是大家都称他为“解威廉”。
 
提及中国,威廉显得非常激动,不停地重复着“很喜欢中国,很喜欢中餐,很喜欢中国人的生活”。在他看来 “中国人的生活”之所以如此吸引他,是因为“他们爱他们的家庭、父母和祖父母。”
 
在我们惊诧于他熟练的中文的时候,他不经意的提出,“我是在进行了4年的日语学习后,才开始学中文的”。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用日语进行交流,这也使得他相当开心。在相互交流了许多语言学习的经验后,威廉笑着对我们说,“言语是世界的礼物”。
 
Peter Alele:把中国的经验带回国
 
Peter Alele来自乌干达,是第一位从乌干达来到中科院学习的学生。在来到中科院之前,Peter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经有4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动促进环境保护。他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学,所在单位是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导师是美国学者Canne。
 
在来中国之前,他的导师给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者去美国德克萨斯州继续深造,或者来中科院。Peter语气坚定地说,他选择了中国,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出于对中文浓厚的兴趣,想要学习中文和人交流。第二是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发展中心,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科研领域,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Peter说,“我想要把这些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人员,Peter的主要工作是参与了“千年村落计划”,是“联合国千年计划”的一部分。说到自己的祖国乌干达,Peter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虽然乌干达是在赤道上的国家,但由于地处高原所以并不炎热,常年温度在20-30度。为了帮助自然资源被破坏的乌干达村落,Peter和他的同事们不仅在山区组织种植了数以百万计的树木,还向普通民众广泛宣传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最重要的不是帮助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帮助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Peter这样说。
 
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务的吴宗怡老师告诉记者,截至开学典礼当天,已经有41名留学生来到我校报到。本届留学生生源地分布广泛,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另外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乌干达等国家的学生。受他们中文水平的限制,留学生的研究学习将主要使用英文,学习方式则是由导师直接指导。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环境,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了为期四个月的中文和中国文化学习课程。
 
 
责任编辑:龙新蔚 李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