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仰望星空,到实现飞翔的梦想,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从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嫦娥一号绕月运行,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天体物理学前沿”第八讲由担任“嫦娥工程”地面项目副总指挥的李春来研究员,以第一手资料,详实的描述,向我们介绍了月球探测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李老师告诉我们,对月球进行观测,需要完善的卫星系统、火箭系统、地面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的密切配合。首先是卫星系统,自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系统已经有长足的进步。要成功发射绕月卫星,对地面发射系统要求同样很高。由于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经过了细致周密的设计,并对其运行轨道进行了相关修正,而且发射的最佳时间(只有每月一天的特定35分钟),称之为“发射窗口”把握很好,嫦娥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实力。发射成功以后,地面测控系统就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在我国的北京,上海,新疆和云南四地的大型天线阵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测控工作。辛苦的工作后,研究人员终于整合得到第一张三维月球表观图。他们还利用干涉成像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得出月球元素,矿物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图,并利用微波探测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估算氦3的含量,还进行了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李老师以生动的图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数据传输的全过程。看着那张中国获取的第一张布满陨石撞击坑的月球表面照片,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
报告在热烈的提问和讨论的气氛中结束,我们对这项系统工程中研究人员的团结协作和严谨精神非常佩服,并期望自己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之中。
李春来,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主任,中科院探月总体部副总师,嫦娥工程地面部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月球探测,月球与火星科学,比较行星学,空间碎片,行星遥感等研究.,主持嫦娥工程的数据接受、数据管理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