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怀柔雁栖湖新校区即将启用。对于国科大来说,雁栖湖新校区刚刚部分建成,资历尚浅,但对于中科院来说,新校区所在地作为火箭研究与实验基地,书写着中科院的光辉历史与“两弹一星”精神,积淀着“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优良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就选址新校区所在地作为中科院力学所分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
由于发射火箭用的每一种高能燃料研制出来后都要试烧、要试车,火箭的发动机、尾巴的喷管均要试验,就需要选一个试验基地。张劲夫和钱学森商定,让科学院力学所承担这个任务。当时民航局给了一架专机,在北京上空转了几圈,张劲夫和钱学森坐在飞机上往下看,看了几遍就选定京郊山区的一片林地里面,便有了后来的怀柔基地。
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成立于1958年,当时对外称北京矿业学校,基地主要任务是探索高能液体推进剂与火箭发动机试车技术。1960年10月,液体推进剂及燃烧研究室人员迁至怀柔,“北京矿业学校”正式在怀柔开展工作。
1964年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利用怀柔基地已建成的有关火箭发动机试验设备,自行研制氢氧发动机。为我国长征火箭第三级动力采用氢氧火箭发动机方案进行了成功预研。
1964年7月,怀柔基地改称为力学所分部,承担科学院下达的氢氧发动机研制任务,主要是5-15吨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试制任务。由林鸿荪主持,建成了两个不同量级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做了100多次发动机台架试验,取得了成功。并于1964年11月在液氢液氧火箭燃烧室试车台上首次点火成功,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外国专家帮助、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新的原创性工作,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验。
随后,集中力量开展541超低空地对空导弹研制工作,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就研制出试验弹用的发动机,并成功进行试验弹发射试验。
1965年—1967年,力学所在怀柔分部建立爆炸场,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爆炸试验,测出了7种爆高条件下空气中爆炸球面波在地面的压力分布规律,向国防科委21所提供了系统完整的资料。
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怀柔试验基地能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有一批睿智、坚强的领军人物,二是有一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高素质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是一支具有高度献身精神与聪明才智的、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能打硬仗的队伍。
郑哲敏院士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怀柔工作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了中科院召开现场会,支持力学所搞“上天、入地、下海”的情景;想起了同志们头顶凛冽寒风、扑面漫天黄沙坐敞篷卡车去怀柔的艰辛;想起了早期发射实验弹头着地引发荒草火情,大家纷纷拿着大扫帚上山扑火的场景;想起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点火成功,超低空地对空导弹的研制工作中废寝忘食和舍身忘我的豪情;想起了为国家最尖端的国防科技事业奉献、然而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好同志;想起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为建立怀柔纪念性建筑而四处奔走的李佩教授;想起了张劲夫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回忆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凡此种种,历历在目。50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然而当年怀柔战斗的经历,却让人久久无法忘记。正是由于怀柔分部同志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两弹一星”的飞速发展,才有了力学所的今天。那些在艰苦时期尽己所能做好工作的人,至今无愧于心、无愧于社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