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秋点兵——参加大连化物所青年学术报告会有感

  • 杨艳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创建于 2008-09-28
  • 3353

科研的门槛,也许是懵懂地一脚踏进,走着走着,再回首——那一步一个的深深脚窝,自己的个性竟然从“感觉型”走成了“直觉型”。这就是所谓的提升吧,我想它源于热爱。时值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第九届青年学术报告会刚刚闭幕,把自己的感想说给大家听。

可能大家好奇,何谓“感觉”,何谓“直觉”,前者是关注由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信息:如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后者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的,已开始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我的这种转变,千真万确是来到大连化物所两年后的变化。

究竟是什么催化了这个奇妙的变化?毋庸置疑,是缘于一种生活方式——读博。从刚入组的迷茫,到接触课题的责任,再到思路的理清,除了归功于导师的循循善诱之外,就是我们自己踏踏实实的读文献、思考、凝练,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紧跟学科前沿,把握课题的新颖性和前瞻性。正如此次报告会的评委陆世维老师点评时指出的那样“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我的课题方向明确起来,知道了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科研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往往千头万绪,需要不断地摸索、学习、领悟、实践。在这个繁杂的过程中,工作的框架与逻辑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所在的1802组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使用组内学术活动这个平台,集不同学科背景的全组师生之力,去完善每一位同学的工作框架,并调整相关工作思路。当然,这种交流的前提是学生本人要反复地琢磨、总结试验数据,认真完成好两个月一次的书面工作汇报,把平面的数据,通过思考整理成三维效果,也就是“再往深里看一层”,并按合理的逻辑在口头报告时清晰地说出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来龙去脉,使听众产生共鸣,继而通过争论、探讨,归纳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及下一步工作规划。在组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常想,要想使老师和其他同学在短时间内就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并给予我们有益的建议,就需要我们自己首先理清思路,并通过准确简洁的表达拓建一个宽阔的、能够和全组师生并驾驰骋的“双向八排道公路”,而切忌自己先站在了“立交桥上”,茫然无措。

青年学术报告会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沙场秋点兵的平台,与组内学术报告相比,它的规模更宏大,形式更正规。可以说,你的科研水平从投稿落笔的第一个字已在较量,你的风范从上台迈出的第一步已在展现,你的思路从开口演讲的第一句已在铺开,你的应变从回答问题开口前的第一个点头微笑已在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从一个提升走向另一个提升,受益颇丰。对于科研,既然离不开定位准确、思路明确、表达正确,那么如果热爱,就让我们去提升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吧。 

 

 

责任编辑:杨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