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号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第151场报告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应邀作了《如何在实验物理学中取得重大突破?》的报告,本次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艳芬主持。
在讲座开篇,丁洪以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这些科学家为例引出了这场讲座的主题:在科学研究中,讲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后,他分两部分阐述了这一观点。首先从大尺度上观察,近60年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就与实验物理相关的就有41项,而其中有38个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先进精密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手段来获取的,只有三个是例外。接着丁洪介绍了这三项“例外”和三个利用先进精密仪器获得重要结果的典例,通过这些对比,他向我们展示了实验仪器和实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丁洪主要介绍了美国著名的企业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及劳伦斯提出的“大科学”时代。贝尔实验室共13位科学家获得7次诺贝尔奖,取得具有变革性的科技成果50多项,共获专利近30000项;劳伦斯除了具有科学的专业素养,他还开启了“大科学”的时代,把工程师的地位等价于科学家。他还尤其善于团结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做科研:富人、仪器大师、政府、甚至其学医学的弟弟,从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这两个例子出发,丁洪强调了科学和实际、科学家与工程师相结合的重要性;之后,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非常规超导体”,其机理问题是凝聚态物理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并以此为主线介绍了研究超导体的六大谱学手段、极低温ARPES系统的应用、利用ARPES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在上海光源建设的“梦之线”。
丁洪强调如今的目标是建一流的设备,做一流的科研,育一流的人才。报告的最后,他还透露了即将要在怀柔落户的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并希望通过这些设备能为国内的科学家们提供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而王艳芬也在结语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期望。
报告的最后是现场互动环节,丁洪和同学们有问有答,分别就超导体的温度条件、发展进程及设备的“建”与“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