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镜奎教授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 何海勇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0-25
  • 1587
10月22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求是报告厅,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杨镜奎教授做了题为“10-10米舞台上的艺术与科学——诺贝尔化学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分享了他对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解。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获得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奖。
 
“三位获奖者年龄都很高”,杨教授在介绍时说到,三位科学家中最小的也有75岁,他们的研究在多个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工业应用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科学大发展和人们现今的生活。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太多了,因此这次获奖也是众望所归。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是一类用于碳―碳键形成的重要方法,他们的研究使科学家们大大提高了创造复杂化学品的能力,在制药业、电子工业和精细化工方面都获得了广泛应用,为人类模仿生产自然界各种碳基物质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杨教授在介绍时说有人把他们的成果称之为“试管中的伟大艺术”、“焊接技术”。
 
杨教授在介绍整个反应过程时说到:“整个反应虽然简单,但要得到这个反应是要付出很大心血的。”3个反应都得到了交叉结构,看似不复杂,但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些反应都可通过钯盐均相催化生成新的碳―碳键,向化学家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了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这个成果应用十分广泛,可允许多种活性官能团存在,缩短反应步骤;可进行通常的区域或立体选择性的反应,对于生成特殊的手性分子十分有用;还为合成自然界稀少珍贵的化合物提供了方法。
 
杨教授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些首次发现而没有获得诺贝尔的科学家的例子;列举了在废物利用中意外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还介绍了在化学合成中最有艺术性的一段历史,他说到:“在控制一个微观反应及微观分离时更需要动用我们的想象力。”
 
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日本从2000-2010年这10年中共有10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杨教授最后就诺贝尔化学奖的趋势作了预测,他说:“不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就高兴得一塌糊涂,其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是其它许多领域研究的基础,西药的混合使用已出现,多组分化学药物效能的组合机理有待去研究;化学药物的气味、味道如何来改善适合病人的口味也需要去研究;还有多体系的偶联反应也是个新的领域。正如杨教授说的,化学犹如大海,需要我们有细心、有耐心、有好奇心,去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化学的理解和进一步重视。
 
杨镜奎教授主持和作为骨干参与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美国Motorola合作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及Robert Welch基金等多项研究,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上。
 
 
责任编辑:何海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