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学无止境——记优秀共产党员李佩教授

  • 《远行》编辑部 (学生处)
  • 创建于 2010-07-05
  • 1515
中关村13号楼
李佩老师

7月2日,艳阳高照,我们来到科源社区。在这里, 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在这里, 没有人来人往的热闹繁华;在这里, 没有现代城市的嘈杂喧闹;在这里, 没有物欲横流的是非纷争。但这里却充斥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 

    这个小区里的宿舍楼在高楼耸立的中关村显得十分陈旧、矮小,然而却有中国数十位顶尖级的科学家在这里居住过。当年13号楼里的住户大多都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第一个入住的就是郭永怀,如今他的夫人李佩老师仍住在这里。 

    敲开李老师的门,我们看到是一位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老人,但是却丝毫也看不出李老师今年已是91岁的高龄,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我们的访谈愉快且融洽。 

    关于求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老师从中学阶段起谈起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被问到到自己的英语为什么特别好,李老师笑道这是归因于在中学时期就读的是美国人办的女子中学(解放后改名女十二中),后来在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前李老师考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由于抗日战争暴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于是李老师于1938年到1941年期间在在昆明进行了自己的大学学习。在校期间,李老师非常活跃,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还担任了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会长。李老师还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和同学们一起创办夜校,教当地的老人识字,给群众讲抗战。大学毕业后,李佩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负责一部分当时美国两大工会捐助支持中国工人为抗战坚持生产而创办的福利工作,如工人托儿所,夜校,福利社,医院等。由于后来从事的一些国际活动,让李老师意识到要去外面的世界去开拓视野。于是在1947年,李老师选择了去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社会及发展学院继续深造。 

    关于爱情:此情绵绵 永无尽期 

    提到郭永怀先生,李老师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正是在美丽的绮色佳,在美丽的康奈尔大学,李佩老师遇到了郭永怀先生,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妇。也许是郭先生的才气吸引了李佩老师。曾经在西南联大,李老师就听说过郭永怀这个名字,当时郭永怀、林家翘、钱伟长三人以相同分数考取了中英庚子基金会招收的第七届公费留学生。是缘分让两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再次相遇了。相识绮色佳,相知在校园,相携回故园,相伴中关村,情殇寒冬夜。1968年12月5日,噩耗传来,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懵了,但挺住了没哭。李佩老师极其坚强,她从不在外人面前露出丧夫之痛。她把对郭先生的怀念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 

    关于生活:乐观积极,无私奉献 

    1956年,李佩老师随郭永怀先生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我院的研究生外语教学。她的渊博学识和卓越成就,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她的严格、严谨、严厉,使一届届学生从畏惧到钦佩,再到终身的感激和敬重;她的敬业、顽强,直到80岁高龄,仍然活跃在外语教学的讲台上。至今,她年逾九旬,仍在教老年人学英语,为中关村老年协会义务组织系列知识讲座。李老师告诉我们,要多看书、看报,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迎接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在李佩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拳拳爱国的赤诚之心;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今天,李老师高尚的人格或许就是“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最好的诠释吧。 

    “学无止境”——访谈接近尾声的时候,李老师送给我们一句话。正如李老师所说的,社会在不停的发展进步,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拥有立足之地,才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李佩老师简介:  李佩,1919年生,祖籍江苏镇江,1936年毕业于贝满(Bridgeman)女中,同时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38年-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曾任一届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会长。大学毕业后,李佩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  1947年初,李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次年,李佩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1951年开始,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教授中文。1956年10月,李佩与郭永怀抛弃在美国已经拥有的安逸生活,举家回到国内。 回国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之职,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今天的中关村科学城由此打下基础。1961年-1966年间,李佩到当时在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大教授英文,开始了与科大、与英语教学的不解之缘。1978年,李佩出任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北京)外语教研室主任,为中国科大、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一直到八十高龄,她仍然活跃在外语教学讲台上。李佩先生被学生公认为博学、爱心、美丽与优雅的象征,深受几代科学家与学生的尊重。

 

责任编辑:《远行》编辑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