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础科学司司长张先恩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 黄柳菁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8-06-18
  • 2778
科技部基础科学司司长张先恩教授在2008年全国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上为学员们作首场讲座
6月16日上午, 2008年全国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暑期学校开学典礼结束后,科技部基础科学司司长张先恩教授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30年”为题,为学员们作了首场讲座。
 
张先恩首先向广大师生介绍了近年来科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基因组中的暗物质即基因组非编码序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无论怎样去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过分”,以突出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张先恩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邹承鲁等)、陆相生油理论导致发现大庆油田(地质力学家李四光)、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陈景润);数学机械化(吴文俊)、高性能计算机(金怡谦)、激光照排(发明者王选)、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吴孟超)、杂交水稻(袁隆平)、小麦遗传育种(李振声),以及最近的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小组3-6态量子纠缠和郭光灿小组的量子密码和量子通讯、地球深部望远镜、陈竺等中药及复方治疗急性早期幼粒白血病的方法和原理、中国纳米科学技术(白春礼)和航天技术(王永志)的迅速发展以及嫦娥第一张月球照片等等;并以大量数据和图表向学员们展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我国SCI收录论文每5年翻番;数理化、材料科学等在19个学科的发展中比较靠前;我国世界综合排名整体呈快速提升趋势,由2003年的15位跃升至2007年的第8位。
 
张先恩将我国基础研究的特点归纳为:1、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学科体系,尤其今年,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仅比发达国家晚1-2年,甚至几个月;2、国际交流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组织和刊物任职人员明显增多,许多领域已经取得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3、对高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如石油采收率、超级钢、铝资源保障、石化产业、动植物育种、血液病治疗、气候变化等)。
张司长还指出我国基础研究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缺乏顶尖水平研究成果等。他对我国基础科研的基本判断为:主要是跟踪,近10年创新能力明显增加。他同时指出,基础研究应该遵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多地服务于国家需求。
 
关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张司长重点提到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化学化工;2、深部资源研究;3.深海大洋研究;4、低碳经济;5、能源问题;6、聚变能;7、全球气候变化。他希望并坚信这些科学研究领域的进展能指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繁荣和富强。因此,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50-80年为周期的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科技大国间转移,随之国家核心竞争力会不断上升。
 
报告结束后,张先恩与学员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学们就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提问,他一一作答。
责任编辑:黄柳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