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开阔营员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祖国瑰丽的文化和科学的神奇,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营组织二百多名营员前往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技馆参观学习。
赏古鉴今——国家博物馆之行
上午,在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路上,志愿者给营员们介绍了国博的展出,主要包括:《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三大基本陈列,中国古代青铜、中国古代钱币、瓷器艺术展等。到达目的地之后,营员们自觉有序地排着队伍等待入场。由于国家博物馆的游客众多,经过了一个小时漫长而又耐心的等待,营员们终于进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参观、留念,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营员们主要参观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它展示的不仅是中国的兴衰史,更是一段深刻的教育史,先辈们正是用艰辛和血泪开创了这条伟大的复兴之路。如今,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不仅要感恩前辈、珍惜现在,更要居安思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营员们还参观了古代瓷器艺术展、明清家具展、明清扇面艺术展等,展出的一件件精致的古器,无不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营员们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希望能够回去与亲戚朋友一同分享艺术的魅力。
参观完后,营员们争相在留言薄上留下了自己的参观感言,购买纪念信封、邮票留念。营员们为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值得细细品味学习,铭记历史,开拓未来,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国家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营员们把科学营的“科学之行”延伸到了博物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相关文物知识,充分体会到了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科学与艺术的享受——中国科技馆之行
下午一点,营员与带队老师走进中国科技馆,在志愿者们的引导下有序进入展厅。营员们认真参观了“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和“挑战与未来”等4大主题展厅,一览中外古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层主题展厅“华夏之光”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有脚踏翻车、大花楼织机、简仪等独创发明,也有古法造纸、木板水印、拓片等项目展示。来自北京地区的三位女孩在养蚕丝织流程场景微缩模型前驻足停留,其中一位女孩在乡下老家养过蚕,滔滔不绝地向她的同伴介绍给蚕宝宝喂桑叶的故事。
二层主题展厅“探索与发现”反映里人类探索宇宙和微观物质,如运动、声音、光和电等现象,所使用的工具与实验以及获得的结果。新近出现的光影迷宫特别吸引大家的眼球,辽宁的孙禹豪同学则对展厅里的发动机很感兴趣,在问卷的“最想从事的职业”问题后面,他郑重地写下“工程师”。
三层主题展厅“科技与生活”展示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包括家居与住宅、信息交流与交通运输、工具与机械等,营员们参观了形形色色的船只模型、车轮与轨道模型等,还将展板上的资料拍照保存下来。四层主题展厅“挑战与未来”主要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及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来自香港的营员陈梓熙和黎梓桥结伴从四层开始参观,在观看了转基因食品小视频之后,他俩为转基因投了反对票。黎梓桥告诉记者,在香港的超市能买到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油,但是他坚决不会购买,“转基因技术会破坏生态,长此以往的话以后人类还能吃什么?”陈梓熙坚决地说道。
孙禹豪同学带着他的同伴们赶上了下午一点半的液氮表演,通过观看液氮吹气球及超导体悬浮等实验,了解了液氮的神奇特性,他说到:“关于液氮的知识在课本上学过,能在这里看到现场实验表演真的很激动,如果有机会希望自己去上台操作。”带队老师孙冰艳在辽宁科技馆工作,但此次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科技馆,看到营员们开心地到处参观,跟在后边跑来跑去的孙老师也不觉得累了,“孩子们对展览很感兴趣,多看多动手,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与实践能力。”
下午三点五十,自由参观结束,营员们在巨幕营员观看了3D电影《恐龙复活》。在40分钟的影片中,营员们跟随镜头一起穿梭于新墨西哥、蒙古的戈壁沙漠和幽灵农场,超大银幕让三叠纪到白垩纪的恐龙又昂首阔步、重返地球。影片的3D效果逼真,营员们不时发出赞叹声。
观影活动结束后,营员们带着用调查问卷换回来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心满意足地踏上返回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路程。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型科普基础设施。在参观美妙和神奇的科学展览中,营员们享受着探索与发现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也学会了主动关注和思考未来科技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