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天踏入玉泉校区的那一刻,就被这里的小巧精致和静谧优雅所吸引。没有北大和清华游人爆棚的喧闹浮华,仅有一、两人漫步的校园小路,点缀着阳光和绿叶,让人有想拍无人照的冲动。忽然觉得,这正是一个治学的好地方。
有人说这里不像一个大学,因为地方太小了,而且生活在这里的全都是研究生,最重要的是缺乏人文气息。
记得去年12月,我在化学学院元旦晚会的话剧表演上念过这样一段台词:“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占地面积和教学楼的多少,而在于其中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水平高低。一般的大学里,六十岁以上的老教师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或是在类似“关工委”这样的闲差上发挥余热了。但是在研究生院,经常还能看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他们之中有人已经耳背得听不清学生提问了,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站在讲台上。正是这些充满了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构筑了研究生院,这所“大学”的灵魂。
很多人说我们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了,我觉得倒不如称呼我们是“‘大五’学生”或者“预备硕士研究生”。如果按照日本大学院(研究生院)的模式,我们是“研究生”,相当于学习硕士研究生预备课程的学生,只有通过“研究生”的考试,才能转向修士(硕士)课程的学习。对于京外研究所的同学,更是把100%的时间都投入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没有机会接触实验室和课题,所以更像是在读“大五”。
关于说中科院研究生院缺乏人文气息这点就更是不了解研究生院的表现了。校园内有座小巧别致的“人文楼”,郭沫若先生的塑像矗立在其前方,四周绿树环抱,点缀以若干石凳石桌以及一座小石亭。春季的清晨漫步在人文楼旁的小路上,玉兰花香包裹着阳光,相当有意境美。人文论坛不定期开讲,谈人生规划,谈自然哲学,甚至可以谈美妙的音乐。研究生院也有自己的人文学院、管理学院、外语系,开设了大量人文、管理以及语言和西方文化方面的课程,这能叫缺乏人文气息吗?
为什们说研究生院是我理想中的大学,我觉得一个关键词是——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课程的选择上,体现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上,体现在多彩的校外生活上。在这里,几乎所有的课程对任一一位同学都是开放的,如果某个同学对外院开设的某个课程有浓厚的兴趣,可以随意将其选为自己学分以内的课程。这点是普通大学做不到的,虽然它们也有选课,但是所提供的专业课的选择上仅局限在学生所学的专业,而不能将全校所有的专业课对任一同学开放。研究生院也不像很多外人所说的,就是个“中科院系统临时工入岗培训班”,这里校园活动的丰富程度远超普通大学。英语俱乐部每周放电影,并且提供两个Topics供大家讨论,而且每周都会贴出海报公示这周的活动内容。人文论坛和各种知名国内外教授的讲座不定期举行,你方唱罢我登台,总之没有断过,而且覆盖领域广,甚至有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和我们谈音乐。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社团和学院的活动,像我就参加了支教社和学院间的五子棋比赛,而且还多次观看了追梦剧社的话剧表演。总之,个人感觉参与这些活动的机会比在大学多得多。关于校外生活就更丰富了,因为可以自由选课,所以可以尽量把课程排集中一些,这样就有许多大块的空闲时间。北京是个很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人文古迹景点众多。同学们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学习和阅读文献,同时也可以选择出行,感受北京的人文气息,甚至可以去北京周边一些地方来放松自己。毕竟,研二进实验室以后,这样自由的机会不多了。
研究生院教务网络系统的强大,也是其他大学罕见的。其他大学,教务网络系统就是选课和打成绩的系统。而科学院的教务系统,还包含了一个拥有大量视频资源的“空中课堂”,同学们可以就上课没听懂的内容在空中课堂上进行复习,同时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但是课程安排冲突的课程进行网上学习。不仅仅可以自己单方面地进行学习,还可以在“课程网站”上与老师互动,老师既可以提供教学资源给选课的同学,同时学生也能在网上提交作业和提问,并且得到老师解答,选课的所有学生都可见老师的解答,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如果仅仅是关于学习方面,这个教务系统就没有他特别出彩的地方了。科学院教务系统最特别的一个组成是“校友系统”,它是一个类似于早期facebook的一个校内交友网站,在上面我结识了很多外院的同学,对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很有帮助。
这也许是我近二十载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回所之后更像工作性质了,但这却是我学生生涯中过的最快乐和最自由的一年。不仅在各个方面开拓了自己眼界,而且就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一年里自由而自主地选择了趣味十足的生活。我的学生生涯已无遗憾,因为我在这里过了充实的一年——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大五”,理想中的大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