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乡村】青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

  • 夏雪 (学生处团委)
  • 创建于 2012-05-05
  • 504

多年前读唐诗,有一首诗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那就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读着诗,仿佛已置身于世外桃源。诗中的乡村悠闲和谐、山青林茂,邻里间讲信修睦,这是常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无比向往的胜景。常听到大城市工作的朋友说:“我很喜欢农村的老家,工作累了会特别思恋她。在村里看袅袅升起的炊烟,看嫩绿慵懒的枝叶,躺在草地上贪婪地闻小草和泥土淡淡的芳香,看夜空,数星星,那是多么开心快乐啊!”

我的老家是坐落在重庆市郊区的一座漂亮的小山村。记忆里,村子也如同朋友描述的这般清静美丽:淡淡荷香、悠悠溪水、羊肠小道、满天繁星、友邻相伴……农民是居住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画家和工程师:春天插秧,他们把大地装扮成嫩绿的一片;夏天酷暑,他们一边赏荷一边劳作;秋天收割,金黄的大地是他们最得意的杰作;冬天瑞雪,忙碌一年的他们合家团聚,享受辛勤的回报。农民还是这块美丽大地的主人:清早扛上锄头、哼着小曲走向田野;黄昏拖着被余晖拉得长长的疲倦的身影,面前却慈眉笑颜,在乡村的田梗上说说笑笑,信步走来,结束一天的劳动;傍晚,恨恨地吧嗒一口旱烟;然后,一觉睡到天亮,又开始新的一天……

这就是回老家前,一直在我心里勾画着的那幅美卷。

然而,踏进村口的那天,我所有的想象都在这一刻停止。出现在我眼前的不是“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画面,而是遍地的工厂和脏乱不堪的垃圾堆。村里多了许多我不认识的人,穿着各种工作服,来回匆忙地赶路,遇上了,轻轻一瞥,再加一句:“吃了么?”

第一天回老家的心情可以说是极其失落的。后来听说,村里的土地被征用了,现在农民不种地也能有钱了,日子好过了……然而,我心中那个美丽的村庄不见了!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述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浮现。眼前的家乡,山坡变平地、农田变工厂、森林变楼房……仿佛多了一分嘈杂和浮躁,却少了一分清幽和平和!

回家的这几天,外婆常皱着眉头念叨:“现在空气不好了,不要老是往外面跑。那些厂里冒的烟又黑又脏,衣服都不敢晒在外面了。你看看,黄泛泛的污水就这样直接流到外面的路上和地里,脏死了,臭死了!”我想,在他们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总不至于担心自己因为吃了什么、闻了什么而得病。想起在镇里上中学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一句顺口溜:六十年代挑水洗菜,七十年代洗衣洗澡,八十年代鱼虾死快,九十年代捂着鼻子跑得飞快……这就是说的当地以前的饮用水源梁滩河。由于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现在的梁滩河已经是臭气熏天、黑如墨汁,对梁滩河进行修复治理的费用已远远超出了因为走污染这条捷径而获得的利益,并且收效甚微。

“水碧天蓝,空气清新,是我们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理想描绘。”对农村污染的高度重视,不仅仅因为这里居住着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口,还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来自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存和生产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望着不远处的那些工厂,不禁感慨:青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此时此刻,我无比怀恋那条儿时通向学校的小路,那条流向山脚的小溪,早上起来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还有金黄的稻田、翠绿的荷田……

多年以后,若再读陆游的《湖塘夜归》:

鱼翁江上佩笭箵,一卷新传范蠡经。

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

云边筑舍分南北,陌上逢人半醉醒。

莫恨西村归路远,行前点点有飞萤。

不知那时会是怎样的一番心情啊!

(作者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生,本文为“我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文征集大赛参赛作品

责任编辑:夏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