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回故乡
多少次午夜梦回,都是旧忆,梦里我身在故乡;身在故乡时,却又有更多的辗转反侧、魂牵梦萦……
无论走过多少个城市,无论离她有多远,我们永远都无法忘却那一段岁月……
远离她的时候,她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你内心的思念;又像那根线,紧紧牵着高飞的风筝。想起她的时候,内心里却又是思绪万千,百般沉重。
爱现实,却又怕面对现实——因为眼前的,已不是我梦中的故乡。小时候,故乡是那般静寂……无数个夏夜,当我躺在房顶上,一个人数星星或者看着那明亮的月亮想着天上的仙境时,没有人打扰……如今,这里灯火通明,车来车往,而时时经过的火车,让我每每都难以入梦,在梦里又无处可藏;小时候,村子北边的那条小河沟里还有小鱼游来游去——好像那时无忧无虑的我,如今,那里流淌着的是黑色发着怪味的水——我不知道那些污水来自何处又流向何方……
常常百感交集,想要写关于故乡的文字,却不知该如何起笔。看过了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后,感慨人世间的千年沧桑终只是漫长历史的一瞬间,当我试图以穿越时空的视角回望故乡时,那一切依然显得真实而生动……
二、故乡之“形”
这里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我们那座县城位于京津之翼、保石之间,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我出生的那个村子位于县城东约10公里,朔黄铁路紧依村北横贯东西。
这个小村子,只有100多户,全村500多人。曾几何时,这里因手工精制的香油和芝麻酱物美价廉,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而闻名方圆数十里。那一辈人常常推着自行车行走在周围各个村落之间,叫卖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磨香油,以至于这个小村子的富庶和信誉也广为流传。后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渐被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击溃,小村辉煌不再。再后来,村里也试图集资建钢铁加工厂和淀粉加工厂,可惜最终都未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如今,很多儿时的伙伴背井离乡远赴北京、天津、内蒙古、石家庄甚至海南打工。小村的人们大多依旧靠自己勤劳诚实的劳动而生,只是大多遵循着“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则,也有能闯荡的兄长在北京建了机床加工厂。很多靠读书走出去的同辈则已经扎根于北京、上海、福建以及本省远近……留守在家的乡亲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养殖,种植的除了粮食,还有蔬菜大棚,种植樱桃西红柿、五彩椒等,也有的去邻村的奶牛场做工……
几乎已忘却了村里过去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偶尔看到某户人家搬迁后遗留旧房子的断瓦残垣,才能想起那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过去,村里的路总是坑洼不平,常常尘土飞扬。夏天下雨时,要么是泥泞不堪,要么如洪水奔流。记得那时放学时常要卷起裤管趟水而行,冬天,柴草乱堆、垃圾乱放,下雪后天暖时泥泞,天冷时又冻成沟壑……
2008年前后,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村里确立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目标。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在创建规划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还积极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多方筹措资金超过15万元,专门用于全村建设。经过几年时间,现在村容村貌已经大为改观,今非昔比。
据统计,几年间,村内道路整修两千多米,硬化大小街道八千多平方米,栽种冬青、小檗、女贞和龙爪槐1.5万棵,对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粉刷,在大街两侧安装路灯,建起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春节时,走进村里,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整洁的村容,笔直的水泥路贯通南北,路旁郁郁葱葱的冬青在阳光下青翠欲滴。村中央刚刚建起的广场宽敞整洁,广场四周有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集中地,尤其春节期间更是热闹,偶尔会有敲锣打鼓扭秧歌的自发活动,吸引了不少人。
另外,村里开始盖起一座又一座二、三层小楼,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架到了房顶。走进庭院,可以看到全乡统一消毒输送到户的自来水……
至于汽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液晶电视等也日渐普及。
三、故乡之“神”
这一带,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二、三十年代,国际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曾在此进行长达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创下了举世闻名的“定县经验”。或许是推行平民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非常高。另外,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事实:哪家的孩子在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好的工作,如今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哪家的孩子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上海,哪家的孩子在福建做医生,工作不久就月薪上万……
因重视教育的观念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村民们无论家里条件是否富裕,都全力将孩子送到县城最好的学校去读书。我们那一届一起上学的十个人,有两个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市里和县里工作……有两个读了研究生分别去了上海和北京……
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小村里的学校日渐衰落。因为村子太小,原来只到四年级的小学在新一轮合并中不复存在——虽然,那时,我们读学前班只能自己带着小板凳,读一二年级只能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我还是那么怀念,我那是那么爱我儿时的学校……如今,村里的孩子坐校车去乡里读幼儿园,骑自行车去邻村读小学,而中学大多是寄宿在县城里条件好的学校……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两年,小村子里接入宽带的电脑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现在上网的人家已经有十几户。也有富裕的人家纷纷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觉得那样可以更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更能分享在城里生活的便利和满足……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位和受更好的教育。
宗族制度的无形与小村落分布的有形相结合,使深深的道德观念在这个世风日下,满是假恶丑的世相中依然得以留存。乡邻的眼睛和嘴便为每个人都为身边的人建立着“道德档案”,好的品质会有口皆碑,而恶的行径也会被众口相传。因为经历过艰难的生活,所以乡村里生长的人们会更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换取美好的生活,因为共同奋斗才能换取大的成功,所以他们没有市井之气,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狂傲无知,更懂得彼此尊重和合作……于是,这里民风较为朴实,村民也较为团结,极少有人会做恶。相比城市中阴暗的一面,这一切显得弥足珍贵。希望,当这里演变为另一种“城市”的时候,这种精神还会长存……
春节滚滚的归乡潮,常为生长的城市里的人们所不解或不屑——或许,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如手足的乡情是一种至为宝贵的凝聚力,可以成为未来变革的强大推动力……
四、故乡的未来
无论身在何处,内心总是难以割舍故土情,回到故乡,眼前的一切,让我不能不思索很久前的过去和更远的未来。
一年中能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每每经历了一路风尘,火车转汽车,还要走上二十分钟的路才能到家。而每当走在将要到家的那条小路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故乡,内心总是充满了感慨……
并没有衣锦还乡的冲动,我只是希望,故乡里饱经沧桑的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都能够过得更有尊严,能够真心体会地到幸福。如果幸福注定需要一种代价——我知道,他们都愿意做出应有的付出……
毋庸置疑,一切都在进步,但是“空心化”的趋势也是事实。看到中国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时,内心还是一紧!是呀,也许对故乡深深的感情,恰恰是因为远离她的缘故!“父母在,不远游”于如今却是身不由己!而内心却又深恐“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村子里的小孩子多在外求学,年轻人都“以城市为中心”,多在外定居或者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以老年人为主了,长此以往,村子只能渐沧为为逢年过节时的短期集会之地。想到此,不得不痛心……
或许,几年后,集约化的经营或者“公司+农户”的模式会慢慢取代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期待新的科技能够快速把人们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相比过去富裕起来的农村,有着巨大的购买力,他们在考虑如何更新升级过时的消费品,或许这正是拉动中国内需消费最为强大的力量,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这里蕴含着的巨大能量,而这里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
每一天,都会是新的开始,我们常常无法预料明天怎样的变化会发生,只是知道,未来就是那样充满了希望。 (作者系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