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审问循循善诱谦和儒雅——纪念导师胡新和教授 马乐

  • 马乐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3-06-05
  • 780

2009年,怀着对学术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这座知名的高等学府。但对于我即将见面的导师,却并不觉得陌生。

还在甄选学生的阶段,导师就意外地打电话给我,要我提出一个入学后的研究计划。说意外,是因为这并不像是通常情况那样,老师和学生多是在入学后才开始交流。怀着一份才疏学浅的忐忑,我还是努力地拿出了一份研究计划。现在看回去,这份研究计划是很粗浅的,后来屡经修改,早已“面目全非”。但就是这份研究计划最终变成了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导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选择有准备的学生,更让学生早早踏出研究的第一步,带着思考和问题,有目标地而不是懵懂地开始学业。

在整个学业过程中,导师的叮咛如影相随。在刚入学的时候,导师就告诉我在开始这一年里,要多看书,读书的范围要尽可能广、尽可能杂,夯实基础,打开眼界。在探讨论文的时候,由于我时常缺乏清晰的思路,导师每次都是讲一些建议性的思路供我参考,不时发现可能与我论文论题有联系的资料或想法,就会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话告诉我。每周一次的组会,像“紧箍咒”一样让我们不敢偷懒,而老师则牺牲了一个又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听取我们的读书心得、研究进展、课题汇报等等。

从科学哲学到认知哲学,导师的研究领域都属于纯粹哲学,理论性很强。所以入学后在上导师所授的《科学哲学导论》之前心里有些压力,担心自己理论积累不够,可能会听不懂导师所讲的内容。但是真正在听课的时候,却发现导师的课生动有趣,我不但可以听懂,而且还明白了很多之前自学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和误解的观点。导师之前是学物理出身,所以讲课内容里不可避免地采用许多物理学中的例子,这对于非该专业背景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可能就会比较大。但是导师却总能够很好地消除我的这种担心。印象最深的是导师讲的薛定谔猫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配以PPT上萌态十足的漫画小猫图片,量子世界的叠加原理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我不但感觉听懂了,而且听得兴味十足,意犹未尽。导师讲课的时候总是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边思考边讲,整个授课内容以及之间的逻辑关联了然于胸。

导师是个典型的学者。初见,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导师的儒雅,一如想象中的学者风度。学者风度得益于长期的学术熏陶,学术之路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所起到的作用,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儒雅气质的背后,导师不失严师风范,甚至令我每每感到压力。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是在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对待学术导师是极严谨认真的,经常因为一个用词,而要求我反复修改,甚至为此拍过桌子。有时,我一下子难以认同他对某些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推敲。但是事后的结果使我认识到,这种坚持细节的做法,是出自导师的一番苦心,出自他对学术的负责,和对我的期许,更遑论他自己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因此,对于胡老师的严厉,我虽然不能说甘之如饴,却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与慈爱。因此,静下心来,我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愚鲁感到愧疚,而需要的,也许只是我用自己的成长来理解和回报这一切。

匆匆四年,沐浴在导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感召下,我向着学术理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就在我答辩后的第三天,却突然传来了导师辞世的噩耗,真令我难以接受,内心一直无法平复。不愿面对,逃避接受的情感与残酷的事实交替地控制着我的思维。即使此刻,我还是隐隐恍惚中期待着这一切也许都未曾发生过。

责任编辑:马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