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博士生的体面生活关乎科研未来

  • 汤嘉琛 (光明日报)
  • 创建于 2013-08-07
  • 963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起,武汉大学将大幅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待遇。据介绍,全日制普通博士每年最低可获得奖学金1.8万元,特别优秀的博士生一年有望获得不低于9.6万元的奖学金;如果再争取到其他专项奖学金,博士生的收入有可能“比教授工资还高”。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科技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但当前高校博士研究生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博士生成为“高智力贫困阶层”,导致博士生群体缺乏创造力和科研动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博士人才队伍建设和我国的科研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提高博士生的待遇,让他们过上可与教授媲美的“体面生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研实力意义重大。
有研究表明,25岁到35岁是一个人创新潜能的活跃期,不少震惊世界的科研发现都是在这个年龄段产生的。这个年龄段的博士研究生,在欧美等国能获得丰厚的资金保障,这使得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而在我国,这个年龄段却正是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很多博士生每月几百元钱的补助连“养家糊口”都不够,一些博士生为了生计被迫去打零工或兼职。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刚建立学位制度时,博士生的收入曾一度居于社会中上等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分配制度改革,普通公众的生活水平几乎逐年提高,而博士生的待遇却很少得到改善。有些学校博士生获得的补助,甚至低于学校所在城市的低保水平。这一现状让不少关心中国科研事业的人痛心疾首,数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提高博士生的待遇。
最近几年,面对优质科研人才匆忙就业或大量流失海外的现状,一些经济状况稍好的高校,开始自主给博士生“涨钱”。有的学校提高了博士生奖学金标准,有的学校为博士生提供住房,有的学校为博士生的配偶解决工作问题,这些新变化,虽没有网友说的“能与高富帅媲美”那样夸张,但确实“体面”了不少。
让博士生们过上“体面生活”,让他们不必为生计而分散精力甚至参与学术腐败,这样的尝试我们乐见其成。毕竟,只有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并不断完善博士生奖助制度,才能不断调动和激发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改善博士生待遇的探索都带有个案色彩,这种激励手段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因此,为中国科研的未来着想,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接下来不妨对博士生待遇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以制度化的举措增加高校的财政资金和科研经费,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能在博士生培养体系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责任编辑:汤嘉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