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阵悠扬清脆的旋律从阶梯教室传出,优美动人的音符洒遍国科大教学楼的每一处,伴随着四溢的霞光,连将落未落的夕阳也迸发出了青春的活力——正在播放的是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电影《世纪之梦》的插曲《青春》。
6月9日周二,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在阶一五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正是管弦乐《青春》的创作者施万春教授。
讲座在一首首优美而又澎湃的音乐中拉开了序幕。讲台上,杖朝之年的中国音乐学院施万春教授面容和蔼慈祥,双眸深邃有力。望着科苑学子,施教授深情地说道:“科学与音乐离得很近,相通相融,很多科学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很高。比如爱因思坦既会弹钢琴,也会演奏小提琴;地质学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数学家华罗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点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经长期测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
的确,音乐与科学,一个是蕴涵着浓厚人文情怀的艺术精华,一个是散发着耀眼理性光辉的知识结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施教授从自己的创作经历谈起,带领着同学们走进了他的音乐世界。他从1965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松岭》、《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孙中山》、《欢乐英雄》等50余部影片作曲。1987年,电影《孙中山》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2005年,荣获中国电影百年电影音乐创作特殊成就奖。之后,施万春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回音壁》,喜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组唯一金奖。近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及新年音乐会,他创作的《节日序曲》、《人民万岁》几乎成为每场的序曲或压轴曲目。《青春》则成为我国知名高校交响乐团必奏曲目。
讲座上,他为大家播放起了几首他曾创作的曲目,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一首《收工路上》,展现工人们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家路上有说有笑的喜悦情景,令人身临其境;电影《青松岭》主题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节奏活泼欢快,将唢呐、铜锣等传统中国民乐与西洋乐器巧妙地结合起来,彰显出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勇往直前与豪迈喜悦。
谈起当时创作的情景,施老激动地回忆:“那是1965年的初秋,我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作曲系老师江定仙先生突然把我叫到他的家里,说有一部关于河北题材的电影音乐需要创作。我很没有把握,毕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影音乐的创作。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好好试一试。在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火车上,放眼窗外金灿灿的麦浪一波一波、绿油油的庄稼一片又一片,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浑身的热血沸腾在火车上便投入主题音乐的创作,待火车到了长春站,曲子也写出来了。”
“作曲家在创作时,心中都要有着一个真实的画面,只有这样,作出来的曲子才是最贴近生活、最靠近实际、最温暖人心的作品。”施教授评论道。为了能谱写出好的歌曲,施教授经常长途跋涉,亲临其境。他曾去承德地区的青龙和兴隆两地体验生活,采集民歌。他还专程去唐山学了皮影戏。当时年轻的施万春深入民间,找到一个唱皮影戏的老盲人拜师求艺。每天为老人挑水、扫院子,老人十分感动,毫不保留授予了他皮影的真经。
施教授的一部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两周年而创作的。曲子以用其优美的旋律、新颖的和声色彩和真挚的情感融化了经历十年浩劫后人们冰冻的心,饱含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悼念之情。作品也因此被收录进国家级经典音乐宝典。
对待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施教授评论:“音乐艺术有以下几个层面:可听性,艺术性、哲理性。现在一些流行歌曲,太过浮躁,仅仅停留在‘可听’这一层面,有的甚至都‘不可听’。真正好的作品应该要有艺术感,让人能联想、思考,充满哲理,从中有所收获与感悟,令听众回味无穷。”
之后,施教授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其他作品:《我们相爱在星光下》《雁行》《女人肖像》《回音壁》《人民万岁》《朱元璋还乡》《中山颂》等。这些歌曲流畅、优美、旋律动人,有很多富于色彩感的和声,自然、朴素、含蓄地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每一首曲子都激起了在座同学的共鸣与感动,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讲座最后,施万春教授谦虚地说:“这些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却是自己一生的积蓄。”
这就是施万春教授,一位总是称自己是“普通平民作曲家”的大师,一位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寻梦者”,一位用音乐描写心灵的诗人,一位用音乐记录生活的作家,一颗永远屹立于中国乐坛的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