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与我】我亲历的鲁北山乡之巨变

  • 曹杰 (征文)
  • 创建于 2007-11-13
  • 4150
 
我出生在鲁北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里,偏僻,经济落后,交通很不方便,回首20多年前我的童年,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就是“交公粮”。每年收割完小麦后的一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推着小推车,装满粮食,推到镇上去交给集体和国家,剩下的粮食才是自己的收成。一般人家用小车推去的粮食都多于应交的那部分,因为如果推去的粮食不够数,还要重新回家推,一来一回差不多要半天时间。多交的粮食可以折算成糖块或者找钱退还给农民。那时候我年纪很小,每次“交公粮”的时候都缠着妈妈带我去,就是为了退还的那几个糖块。那已经是我当时所能想到的最好的零食了。
 
慢慢的,我长大了一些,有一次“交公粮”的时候,我问妈,“咱一年到头的在地里忙活,浇水、施肥、拔草、打虫药,咱们自家地里打出来的粮食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妈是文盲,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说,“孩子,咱们种的是国家的地,打出来的粮食当然要交一部分给国家。以前有地主的时候,咱家连地都没有”。妈是个很善良淳朴的农村妇女,在她的观念里,种国家的地,当然要交粮食给国家。
 
后来,我上了小学,初中,由于学习时间紧,再也没跟妈一起去交过公粮了。但这个制度却一直沿袭着,妈每年都会推好几袋子的粮食交到镇上。
 
我上了高中以后,才知道小时候家里交的公粮有另外的一种称呼,叫“农业税”。是国家把土地承包给农民种,农民需要缴纳的承包费。这种制度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了,据说2600多年前就有这个制度了。
 
也不记得从哪年开始,大家都不交公粮了,改成直接交钱了,听镇上的干部说这样省事,妈也不用推着小车走那么远的路到镇上了。我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些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国力不断增加,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几年,村里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不少和我同龄的人去了大城市打工,过年的时候他们回到村里会争相传诵着大城市的繁华与奢侈,看他们一脸兴奋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在外面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包括经济的收入和精神的满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务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眼界比以前宽广了,听到的见到的比以前更多了,并且我开始接触互联网。我听到很多人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也了解到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也确实能体会到很多的变化。每年的寒暑假回家,总能感觉到家乡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配备了手机,前年的时候我小叔叔还买了台电脑,我回家以后,他整天缠着我这“电脑高手”教他怎么用,怎么上网。
 
06年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感觉到村里人越发的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得知:从今年开始,不再向国家交农业税了!也许在城里人看来,这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如果你走到农村去,这绝对是家家户户都在谈论着并为之兴奋的消息。过年的时候挨家拜年,大家有多了一个高兴的话题,那就是来年的日子一定好过!作为一个农村生活的人,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以前,村里人做梦也想不到,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能在这个时代终结。
 
去年暑假回家的时候,村民们越发的高兴了,因为不仅仅不交农业税了,国家对田地有补贴(比如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更为可喜的是,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以前看病难,养老难得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缓解。有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不再外出了,转而在家乡搞起了副业,有的搞养殖,有的专门包大片的土地耕种,有的利用大棚技术种菜。
 
回首我成长的这几年,农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政策的倾斜加上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在农村的发小们会过上好日子的。我衷心希望农村的状况越来越好!
 
(作者:曹杰,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703班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计算技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曹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