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开到了记者讲坛

  • 黄晓慧 丁洁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11-24
  • 5442
第一次记者论坛在玉泉路校区举行
孙静惟老师(右)从宣传部副部长牛晓莉老师手中接过聘书
【新闻网讯 记者黄晓慧 丁洁】11月23日晚,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孙静惟老师在研究生院记者团举办的本学期第一次记者讲坛上作了新闻实务的讲座。
 
孙静惟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评估小组执行组长,曾先后任《大公报》驻京和驻港记者,以《萨达姆被捕前后的阿拉伯世界》系列报道,获得2003年香港最佳新闻奖。结合多年的采访报道经验,她从采访、写作和新闻伦理方面讲述了新闻的要义。
 
“采访要素:看、听、问”
 
孙静惟将讲座现场模拟成为新闻采访现场,请在场的同学用五分钟的时间采访坐在自己身旁的人并向全场口头描述出被访者的情况。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新闻实务操练,都感到新鲜而有趣。
 
在这个模拟采访环节结束后,孙静惟说:“我注意到刚才采访时,现场只有两个同学在记笔记。记者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采访最重要的三点就是‘看、听、问’,记者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在采访时,不要急于把准备好的问题全部问完,而是先观察被访者。比如,当你采访一位科学家时,进入他的办公室,先仔细观察一下。可能发现他的书架上放着金庸的小说,你就可以从这里聊起,比较容易和你的被采访者进行更深入的访谈。”
 
“我们也来模拟一个新闻发布会”
 
孙静惟说,新闻作品要有镜头感,要让读者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写作时要多使用动词而少用缺乏动感和言之无物的形容词。随后,她将现场“变成”新闻发布会现场,她来“扮演”新闻发言人,做一个三分钟的发言并给出三个提问机会,要求同学针对发言和提问写出简洁而又能吸引读者的标题和导语。她在听完几位同学的提问和导语后说,要把最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放在最前面,始终要想一想新闻是给谁看的、为谁服务的。
 
同学们在这个讲坛上“过”了一把记者的“瘾”。记者团同学在听完讲座后说:“这种方式很新颖,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如何从众多信息中抓到最关键的新闻点。老师所说的一篇报道描述一个事件、用对比的方法让读者更清楚各种数量关系等,对我的新闻写作都是很好的启发。”
 
讲座结束后,孙静惟受聘担任记者团校外指导老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牛晓莉为孙静惟颁发了聘书。
 
记者团历来重视培训工作,2005、2006年,中国新闻社记者孙自法、新华社记者李斌等先后为记者团曾做专题培训。
 
责任编辑:黄晓慧 丁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