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子讲坛】白文理:路还很长

  • 白文理 (宣传部)
  • 创建于 2012-12-15
  • 466
院长特别奖获得者白文理(杨天鹏 摄)

我很荣幸能第一个站在这里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我想说我能获此殊荣,多多少少就像我会第一个站在这里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名字笔画少,并不代表我比其他人优秀多少,而是因为一点点运气加上耐得住寂寞。

我叫白文理,半年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其实在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之前我是不怎么了解这个地方的,只是在少年隐约的记忆中憧憬过中国科学院的大名,依稀记得那是我年少时所梦想的科学殿堂。踏入科学院的校园后,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了一体,一个又一个从实验室夜晚而归的日子让我渐渐体会到这里成为科学家园的温暖。时隔未久,如今回想,时光如飞,百感交集。当我离开科学院的时候,心中的感受是多么复杂,相信在座的同学们已经或者终将有所体会。年轻的我们,回头看到的总是美好与后悔的纠缠态。寂寞与忙碌是不变的主旋律伴随着偶尔沮丧迷茫的无奈插曲;平淡和枯燥作为短暂的休止符让我们在吹响奋进号角的同时不至于无气可喘;失落与挫折交替变换着节拍,汗水与欢笑将一个个片段连结起来。五年时间的学习与生活虽然很短暂,就像一首歌,一曲唱,千回百转,唱一曲,便岁月如风。但毕竟人生要往前方走,离开的时候我就认定这不过是我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

站在这里,我想我并不代表谁,因为我非常满足我有这样一个机会代表我自己,感激在那些过去的酸、甜、苦、辣的日子里陪伴着我,帮助过我,指引过我,或是给予我批评的人们。一定要感谢你的父母,和你的伴侣。其实和帮助你前行的人相处并不需要太久太频繁,就像我的导师陈良惠院士对我的教导和鼓励一样,总会出现在人生中最需要的那一刻。我无法想象科研和融合着科研的生活是一片阳光普照的金色大地,我只能说真正的科研就像在未知领域的大海航行,总是漫长漆黑的暴风雨过后,你才能欣赏和享受那么一点绝世美景。我了解并不可能总有人与你在黑暗中一路同行,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我在黑暗的前行路上不会永远一个人。我每次看到伫立在我们研究所门口的黄昆先生的铜像时,就明白大师和教诲你的人不会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往往只馈赠予你他们的精神,但这就足够了。在感谢那些启发过我们的导师的同时,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没有启发过我们的教授,因为正是他们迫使我们自学。而从长远看,自学才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能力,将成为我们今后成功的关键。

我前面讲到的运气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机遇,谁都不能否认机遇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当我们所有的条件都完备、整装待发的时候,适当的机遇能让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我在半导体所学习,科研,选课题,申请项目的时候,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机遇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入学的时候碰到了能够正确指引我的好导师这本身就是运气。

在科研学习上,我想讲一讲我的一个师兄,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人,关键的区别是你决定向他学习还是只站在场外看他尽情发挥你只有几声喝彩。我的这个师兄,科研上很强。若干年前他也是院长奖的获奖者,现在他已经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了。在与他相处的那段很长的时间里,他把他那种科研的精神耳濡目染的传染给了我,这里我用了“传染“两个字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受不了。后来我发现如果我们要从事科研,那就必须拥有这种精神。首先,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拼搏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而完全是他兴趣所在,当一个人在他的工作中能够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周末的时候,他会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文章,即使是跟我看电影吃闲饭的时候,他也会经常将观察和感受到的细小事物联系到现有的科研上,不论是发展方向上还是应用方法上,他总有那些奇思妙想,于他而言,生活与科研是不分家的。这一点上我想,科研与文学、艺术一定是想通的,他们并不是高于日常生活的存在,而是完全源于日常生活,抱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改善生活的初衷,科研才会丰满起来。这让我清楚了为什么《生活大爆炸》没有被拍成一部纪录片,而是拍成了一部生活喜剧的原因。其次,他的科研态度是正确的。我们的一篇文章在他手里修改的时间远远长于写文章的时间,可能的话他会重复你文章中做过的事情,确信你的方法是无误的,你的结果是可信的,当审稿人提出各种疑问和刁难时你都已经将应对方法烂熟于心。他会细读所有你文章中引用的引文,我相信很多我们的同学自己都不一定细读过自己的引文,但他会确认你引文的正确性,是否合适,或者引文本身的参考价值。这种对待科研的态度,是他传染给我以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幸运,可以同样拥有这样的态度和品质。

关于耐得住寂寞,很多人都提起过,我只想与你们分享一小段经历。当时我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做访问。刚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生活不能自给,科研跟不上步伐,以及对家里的牵挂。为了不分心浪费时间,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实验室的工作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文献、计算、实验和与导师的交流上。带过去的方便面很快被吃光了,榨菜成了宝贝,后来有三个星期,煮燕麦成了唯一的供给品,偶尔看看《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就能温暖的一塌糊涂。熬过去了也就好了。当然科研的寂寞总还是存在的,因为你总是为了让别人认可你的结果而不停地努力,这种东西可能原本就不存在,可能与他人的理论或向往背道而驰,种种如此,甚至有时你自己也会彷徨,也不相信你正为之奋斗的东西。这时我们就需要一点忍耐,耐得住周围没有任何支撑的寂寞,坚持住自己的方向。这点经历只与同学分享,或与大家共鸣,可能你们做的比我更好处理的比我更快。当然,后来的科研与生活就一切自如了。

在科学院度过的这五年时间,一切都是那么让人难忘。我们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了这里,在心头堆积,在脑海里回荡。回想,有明灯指引有伙伴同行,我们为某个课题,某个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幸为人类的认知或科技的进步哪怕添过半砖片瓦,那是何等的无上荣光,而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记忆里的宝藏,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们在这里成长,最后我们又从这里重新起航。一些人进入了企业,一些人继续奋斗在科研道路上,一些人远赴重洋追寻梦想,也有些人开始转行。对于往后的日子,我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可能当我们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时,我们仍为我们经历过的这段时光,以及为他人和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

我想起一部电影里母亲对儿子的话“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要么做一个聪明人,要么做一个好人”,我知道,大家既然坐在了这里肯定都是聪明人,但做聪明人我想总不会是一辈子的事儿,那我们不妨试着再做一个好人,像黄昆,像邓稼先,像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前辈们学习。成为举世大家之后仍有坚定信念的人,取得辉煌成就后仍将其视为起点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好人。希望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责任编辑:白文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