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求索 拓新】守望

  • 学生会 (学生处)
  • 创建于 2010-06-09
  • 350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研究生院“传承 求索 拓新”演讲比赛中,一大批优秀选手和精美演讲稿脱颖而出,学生会将本演讲稿经过整理后与大家共享,一起感受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2007年9,我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推荐生面试。当我第一次走进物理研究所,那庄严挺拔的凝聚态大楼以及门前铜牌上的几个大字—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筹)—让我肃然起敬。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实验室,那看上去高深莫测的大型仪器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听导师介绍那是世界上第一台也是唯一的一台超高分辨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时,我禁不住热血沸腾。平生第一次,我对科学、对物理的热爱在现实中找到了载体。
 
然而,真正吸引我最终选择物理所的还是我的导师,周兴江研究员。他待人接物所表现出的沉静淡然,对待科研所表现出的严肃、热情在我心目中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科学家的形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导师的了解越深,我就越发地敬佩他的那份坦然,那份执著。
 
2008年3月20,由我的导师带头研发的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在高温超导体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物理所召开。3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实验室里的守望者。文章从不侧面对周老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文章中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周兴江,这个走在中国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器研制前沿的海归、科学工作者、项目带头人、丈夫和父亲,以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低调和超脱,在他科学的“田野”里精心播种、小心浇灌,守望那一片希望的田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从最普通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我的科研之路。文献调研,材料购买,晶体生长;画草图、拧螺丝、搭仪器……为了获得稳定的晶体生长条件可以一夜无眠,为了去听一场大师的精彩报告可以风雨无阻,为了准备一份合格的讨论报告可以通宵达旦,为了熟悉仪器的操作流程可以步步为营。
 
2009年12,在连续四天三夜没有休息的实验之后,当看到仪器扫描出清晰的谱图时,我一个人在深夜的实验室里高兴地载歌载舞。一年半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年半的执著追求殚精竭虑,一年半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变得轻描淡写,因为那是用我自己生长出来的晶体从我们自己研制的仪器上得到的世界上最清晰的实验结果。
 
正如我的导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搞仪器研发,就要做世界第一的;搞科学研究,就要做世界最好的。”去年,我们组在《自然》杂志上发展的一篇文章的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如今,我们组研制的另外两台同样是世界最先进的仪器正处在调试阶段。参与其中,我所收获的,是历练,是视野,是自信。正如我的导师常常鼓励我们的一句话:“我们的水平并不比普林斯顿或者斯坦福差。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纵然在科研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纵然在巨大的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之下我们难免会有报怨,会有迷茫,可是请永远记住我们选择中国科学院的目的。选择中国科学院,是源于我们心中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热爱,是为了让这份热爱、这份追求升华成我们一生奋斗的理想,让我们的人生价值从一生的奋斗中得到体现。
 
守望科学,守望真理,守望心中那一片纯洁的天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诸葛亮《诫子书》词句也,愿吾等青年学子执著于真理,潜心于科研,以我青春热血,筑共和国“科技强国”之路!
 
110年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发愤而作《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今日与汝等中国少年共勉。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责任编辑:学生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