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子讲坛】汪菲:四年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感受

  • 汪菲 (宣传部)
  • 创建于 2012-12-15
  • 714
院长特别奖获得者汪菲(杨天鹏 摄)

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汪菲。回顾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度过的四年半时间,我从一名对神经科学有一定兴趣的本科生,逐渐成长为了一名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生,其间的一点一滴依然历历在目。可以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从“门外汉”到“熟练工”的转变,并顺利地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除了依靠大家的不懈努力之外,还有几点因素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需要倚靠坚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这方面,必须要感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老师们,他们为刚刚从大学步入科研领域的新生们开设了许多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对各领域的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由于授课的教师都是奋战在生命科学第一线的出色的华人科学家,通过与他们进行直接地交谈,同学们能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科研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此外,神经科学研究所为研究生们制定的培养计划也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定期的论文指导会,每年的年会报告,以及每个学期由访问学者开设的专业课程等等,这一切都为我们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保证。

其次,在我看来,能够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成果,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以及神经科学研究所内的那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在我每天学习工作的岳阳路园区里,从誉满天下的老院士,到新建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再到身边的同学们,大家对科研工作都是充满了热情,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件事。同时,导师们在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也着重去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尽管我们每周工作时间经常会超过六七十个小时,但在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中,我们总能在收获一个又一个实验结果时感到开心和满足。当然,中科院为我们提供的充足的实验资源,有力的科研支持,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想在科学研究中,与其他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神经科学研究所里,我们有着优良的传统。无论是纵向的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帮助与指导,或者是横向的各个研究组之间的交流,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完成课题的效率。此外,神经科学研究所平均每周都会邀请到国内外优秀的同行来做讲座,通过这些讲座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得到宝贵的交流机会。

这次有幸获得院长特别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胡海岚研究员。胡老师对科研的热爱和严谨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她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不断地培养、锻炼我的科研思路和交流能力,这一切我将受用终生。同时,我要感谢我们实验室中所有成员为我所提供的大量帮助。此外,我也要感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及其他兄弟院所中所有指导并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没有他们的付出,我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这次获奖,是对我们研究组工作的一份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的一份极大的鼓励。然而,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一定会牢记“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院训,继续努力,踏实研究,戒骄戒躁,希望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汪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