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在全球教育中的角色—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43场侧记

  • 孟林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9-13
  • 313
Ian O'Connor在报告中 平爱国摄

9月12日下午四点半,澳大利亚格里菲思大学的校长Ian O'Connor教授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43场主题报告会带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听觉大餐,让国科大学子深入体会思考了“现代大学在全球教育中的角色”这一题目的内涵与意义。

此次报告会的场面十分火爆,笔者刚走上礼堂的台阶,就看到了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因为挤不进去,很多同学站在大厅的入口处,满怀期待地等待报告的开始。礼堂中,不仅每条走廊上都站满了人,就连最前面的过道处都有三四排学生整齐地坐在地上,手拿笔记本,想亲眼看一看Ian O'Connor教授的真面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主持。李静海院士用流利的英文向大家介绍了Ian O'Connor教授的科研经历、研究方向和主要成果。随后,Ian O'Connor教授用他特有的幽默开场:看到这么多同学站着听我演讲,我一定加快速度,在3小时后结束(本应1小时结束)。

首先,Ian O'Connor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格里菲思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之间的合作,比如和武汉的研究所共同研究清洁水的问题。他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中澳之间的相互合作应该继续加强。

之后,Ian O'Connor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大学在全球教育界的角色是什么?引发了台下学生的思考和讨论,Ian O'Connor教授说:“大学一定要形成一些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给学生和研究人员一次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的想法成为现实,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未来。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的角色,也是现代大学的责任和义务。这才是现代大学最关键的特征。”

那么如何才能发展成为成功的现代大学呢?Ian O'Connor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90年代时,他问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如何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大学,校长说需要500亿元和两百年的时间,但是事实证明校长错了。像国科大这样的学校,在70年代建立时,突破了重重的障碍,解决了资金、人才、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最终成为了全球著名的大学。现代大学就应该表现出像国科大这样的大学所具有的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所以说,成为成功的现代大学,一是要创新,二是要解决当地的问题。创新,就是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同样的事情,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解决当地的问题,就是说现代大学不仅要有全球的广度,还应该有当地的广度。在北京、波士顿等地区,大学都要联系当地的社区,利用现代大学的人力资源,让全球的学者来考虑当地的实际问题,千万不可将之边缘化。

Ian O'Connor教授在报告会中谈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全球的大学排名。这有利有弊,排名的过程就是把所有的大学都放到了同样一个平台上,为大学的发展积蓄力量,这固然是好的。但是排名是按照西方大学的构建原则衡量的,选择西方的精英教育,还是我们的平民教育,这种不同的大学教育体系就是矛盾所在。美国有世界级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因为它有许多世界级的大学,是因为它有一个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学,并不是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要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如果都去模仿哈佛,势必会丢掉自己的特殊性,破坏自己的体系。

对于现代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Ian O'Connor教授提出很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来阐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现代大学需要连接人类不同的需求,把社会边缘的人和社会中心的人联系起来。

报告结束之后,Ian O'Connor教授与在座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就国科大的发展、大学教师的职责、试验与应用之间的联系等问题与Ian O'Connor教授交换了看法,Ian O'Connor教授诚恳真挚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解答了同学的疑惑,最后他十分谦虚地说“我来这里不是来给你们建议的,我是来学习的”。

会后,地学院13级的何琼告诉笔者,刚开学就能有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报告会,自己觉得太幸运了。国科大科学与人文论坛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更好地了解顶尖的科学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世界观,让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做一个心中有梦、梦想成真的人。

责任编辑:孟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