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英语演讲赛举行

  • 翟霞 (外语系)
  • 创建于 2010-05-10
  • 1591
5月7日晚七点,礼堂里气氛浓厚,选手们摩拳擦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和团委联合组织开展的2010年科普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开始了。
 
这次比赛已经经过四轮预选赛,两轮培训。选手们神采奕奕,等待着今天的决赛展示自己的科普知识和英语水平。这次比赛旨在营造我院学习英语的良好学术氛围,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和学术交流水平,同时巩固2009年英语口语演讲大赛的成果。这次比赛也将作为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在我院的预选赛。
 
出席本次比赛评委的阵容强大。其中有三名外教Tom Kellie, Neal Joans和Jorge,以及外语系副主任刘彬老师。此外评委席上还坐着由各院系推荐的评委老师:材料学院的邢小鹏、管理学院的李虹、资环学院的李煜珊、数学院的王丽谨、生物学院的王嵬教授、计算与通讯学院的王泳、物理学院的郑阳恒教授以及信息学院的刘莹。
 
比赛开始前,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了一番简短但激情洋溢的开场白,指出学校领导对本次比赛的支持并预祝比赛成功举行。比赛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解释概念,每位选手随机抽取两个学科的两个概念用简短的话进行解释;其次是3分钟的主题演讲,选手从已做好准备的两个问题中抽取一个人进行演讲;最后是回答问题,评委根据选手的演讲内容提问,选手进行简要的回答。三个环节都与科普知识相关,既考验了选手们的英语水平,也考察了他们对科普知识的了解以及如何用英语来表达。
 
比赛开始后,选手们就开始了三个环节的演讲。解释概念时,他们尽量使用短小、生动、精悍、清晰的语言。主题演讲时,他们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比赛知识涉及科普,题目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如:“How will nanotechnology affect people’s lives?”,“Why do language change?”,“How may traffic be improved in Beijing?”,“What are specific examples of the common features shared by Art and Sciences?”,“How may human immune system be improved?”等等,展现了科普知识的广泛性及多样性。回答问题环节中,选手们都反应敏捷,积极应对各种难题。选手们发音清晰准确,各有特点;舞台表现激情洋溢,才思敏捷;回答问题胸有成竹,相当专业。一些选手还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进行了才艺展示,唱了几曲英文歌,将比赛气氛推向高潮。
 
评委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出各种各样有关科普的问题,有的直接,有的巧妙。如Jorge在问演讲语言变化的选手时“Since language is always changing, how can we define ‘correct’language?(既然语言每时每刻无不变化,那么我们怎么去界定正确的语言?)”还有的评委问及当前中央在新闻报道中取消英文缩写形式的政策“How do you think of the removal of the us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 such as CCTV?”选手们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获得了满堂的掌声。
 
在经历了解释概念、主题演讲以及回答问题三个环节之后,18名选手的角逐有了最终结果。此次比赛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胜奖6名以及最佳组织奖2个。
 
比赛的最后,外教进行了点评,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几点建议。比赛的顺利进行,也与外语系老师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分不开。四轮预选赛之前都经过了外教对选手的集中培训。可以说,选手们的精彩表现与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翟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