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野之年犹系天下 壮志凌云光耀科坛

  • 仙存妮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7-10-25
  • 1438

10月21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学生学术文化节在中关村教学楼拉开帷幕,开幕式的首场报告我们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教授范良藻老先生,为我们解读诺奖——我们离诺奖有多远? 

当白发苍苍的范教授走进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101教室时,底下观众迸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作为中国科学院教授,他在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上堪称一流;已步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老而弥坚”是范教授永远的标志。 

范教授在报告中对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走向进行了预测,并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历史回顾 、科研主流在于如何用好科学、谁是发展科技事业的主要载体、允许极少数有才华的学者做其愿意做的纯基础研究,在发现、发明、创新的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在最薄弱环节推开历史之门让科教的阳光普照大地。 

在整个报告中,范教授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和公益科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范教授提到,我们中国党中央对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从1956年向科学进军和八大的要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已经很好地制定了建国方针,只不过中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半个世纪后,通过跟苏联、美国相比,终于使我们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它就是没有希望的。制定出保证我们正确地走科技创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条道路的方法、方针和目标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范教授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一种为人类造福的理性工具,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失去了公益性,那么科学民主就是空话,这个国家的科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科学与发现、技术与发明之间的桥梁是“公益科学”。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科学具有公益性是前提。 

科学家的社会功能在于为人造福: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去工作,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这是科学家的天职和主流品格,也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范教授建议,应该建立发现英才的机构,颁布创新的评价条例,为少数人才的发展创造民主、公平的工作氛围。 

最后,范教授就目前科学界具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的院士制度及院士终身制度应不应该取消”、“为何我国得不到诺奖”、“中国的硕博制度哪儿进了水”、“做科研的关键在于兴趣”等等,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对青年科学工作者以后的研究事业有着深远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报告会末,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范教授一一作了解答。每次回答总会博得观众的笑声跟掌声。从范教授幽默风趣的谈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范良藻先生系中科院研究员及教授,195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大;1956年在中科院做研究生,师从钱学森;1980年以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1980年后奉命创建中科院第一院办公司——千帆公司;1985年奉命创建深圳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因为关注民间科技发展,发表《给母校北大清华的公开信》而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初,范良藻教授在《科学时报》等报纸发表多篇评论文章,针砭科学界时弊,对新时期科技自主创新的建言引人深思。纵观范教授的经历,其堪称文武全才。  
 

责任编辑:仙存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