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及记者的由来

  • 夏雪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11-08
  • 773
【新闻网讯 记者夏雪】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它和护士节、教师节一起构成我国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为记者日。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记者节不放假,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节日日期,因而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1999年9月18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又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但直至2000年8月,国务院才正式批复中国记者协会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者协会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日。从此,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正式有了自己的节日。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生活中,人们交往的对象往往局限于邻里之间。偶尔会出现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在兜售自己产品的同时无意间传播些远方的奇闻轶事。进入商品社会以后,社会分工使普通人生活的维持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人的产品,此时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商人出现并辗转于各地,他们的见闻与阅历也丰富起来。于是,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商人意外地成为社会信息的收集者与传播者。他们聪明地意识到,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将为自己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从古时小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到今天铺天盖地的广告,商人想尽一切办法去营造有利于推销自己产品的舆论。偶然地,几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信息背后的商机:他们不再经营具体的实物,而决定经营“信息”。大众传媒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而这些经营信息的商人逐渐分化成为早期的传媒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负责信息采编的记者。    

    在早期的传媒机构中,信息的采集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编辑者,采编合一。之后,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等地,出现了专门聘请的“报事员”与“访员”。1899年《清议报》上出现首次出现“记者”一词,最后传播开来并沿用至今。清朝末年,西风强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新闻人。徐铸成就是那个时代新闻人的杰出代表。1927年,还是学生的徐铸成在他20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篇重要作品《定县平民教育村治参观记》。这篇文章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感,更难得的是他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随后,在对广州沦陷区的报道、南京沦陷区的报道、下关惨案的报道中,他逐渐形成真实记录的风格,成为新闻人的楷模。除了徐铸成以外,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储安平等一批新闻人对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这些传媒界的先驱们手中掌握着最强大的武器:镜头和笔,他们肩负着“真实地记录、客观地陈述” 的使命。有时候,要真实客观地喊出自己和人民的声音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份勇气源于对职业的忠诚以及对民众的深情。2003年,青年大学生孙志刚惨死于收容所。记者陈峰和王雷随后发表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报道之后,真相为世人所知,案件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沸腾。权衡之后,国务院废除了收容法规。虽然,陈峰和王雷不能让孙志刚再活过来,但收容法的废除使得更多的孙志刚式的惨案得以避免。记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外行人的眼里,记者在报纸、电视里外“风光无限”,但是却不知在很多时候,记者们却面对着危险、劳累,还有不理解、冷漠、威胁,甚至谩骂与伤害。然而,职业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和委屈却让他们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工作中。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肩负着的社会责任:他们代表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们是“人民的话筒”。  
 
     记者节,向奋战中的记者们送上真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你们辛苦了! 

 
责任编辑:夏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