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栖湖校区也要有“卡文迪什实验室”——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46场报告会提问环节小记

  • 罗晓飞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10-31
  • 316

伴随着一阵高声的问候声“路老师好!”,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46场报告会在雁栖湖畔冉冉拉开了帷幕。

10月30日下午两点,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院士走进国科大新校区,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说起,为同学们讲述科学与科研的故事。

两点四十分,报告进入尾声。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路甬祥做出了十分详尽的解答。

第一位同学提起“61名科学家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问题。路甬祥认为,现在我国有很多人对转基因产品怀有莫名的恐惧,其实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尤其是对新生事物,多数人的认识,未必就是对的。在试管婴儿面世时,也引发了很多人关于伦理方面的担忧,但根据现在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这完全是杞人忧天。但是,路甬祥也提醒道,在引进转基因产品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是完全必要的,为此,我们应力保转基因产品的来源多元化。

第二位同学问道:“路院长,您是机械专业的,怎么选择生物学这样一个并不是您本专业的方向来做演讲?”路甬祥的回答很发人深思。他认为,今年他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了关于航空领域的演讲(今年是怀特兄弟试飞第一架飞机一百周年),他本人不喜欢“炒剩饭”;另一方面,今年还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的第60周年(发现于1953年),而且这个发现过程更加具有激励作用。路甬祥希望通过详细讲解该过程的,能让我们国科大的研究生树立一种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过程,需要一个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创新机制来运行。

整个报告过程的气氛是活跃的,紧接着就有人提出比较轻松的话题——“路院长,您对我们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印象如何?院长希望通过科学与人文论坛,给我们国科大学子带来怎样的期许?”路甬祥说道:“我们雁栖湖校区空气质量好、校园优美,这与我们中科院的背景很一致。”原本路院长还比较担心,宿舍条件太好会导致同学们疏于学习。经过认真询问,他发现,图书馆依然每天爆满,良好的宿舍环境让同学们的学习更加如鱼得水、斗志昂扬。对于第二个问题,路甬祥认为,未来的科学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当代的科学领域严重缺乏人文气息,我们要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就绝对离不开人文背景和文化传承。

最后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的困惑与担忧:“在雁栖湖校区,尤其是我们理工科的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科学实践,怎么办?”路甬祥的回答堪为经典。“毛主席曾经说过,人类社会有三大实践: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个科学实验就是三大实践之一。”他很赞成该同学关于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但同时他也指出,除了科学实践外还应有相应的社会实践。

此外,路院长还提出了第三方实践——虚拟实践,也即计算机实践。同学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他认为,虚拟实践给同学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多接触企业、多接触社会;科学实践方面,对于回研究所方便的同学,要经常回所里开展相应的实验项目。

最后,路院长提出在雁栖湖校区建设公共实验室的展望。在该公共实验室,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他希望,通过建设类似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公共实验室,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责任编辑:罗晓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