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卢沟桥

  • 傅茜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0-03-30
  • 447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27日上午,伴着春风,迎着阳光,我们来到了京郊永定河畔的卢沟桥。来到宛平古城,进入卢沟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古文物的沧桑,闪过脑海的是历史的时刻。一进入卢沟桥景区,宽阔的广场两面,矗立着栩栩如生的雕塑,描绘了当年当地老百姓修桥筑路的场景,一幕幕逼真再现,人们劳动的场景热火朝天。顺着广场中间的主干道漫步前行,便开始了此次卢沟桥之旅。
 
卢沟桥的狮子文化
 
一进入卢沟桥景区,在卢沟桥两端入桥口的两侧,立有四根石制的华表和四块石碑,上置石狮的方向,桥东者向东,桥西者向西,东西二侧遥相呼应,为壮丽的卢沟桥增色不少。卢沟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谚语,经有关部门清点,逐个编号登记,卢沟桥共有大小石狮子501个。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曾对此有过极为生动的描述:“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经过八百多年的时代变迁,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融汇了不同时期艺术特征和风格的狮子雕刻,可以了解我国石雕艺术的发展潮流,如今的卢沟桥已成为一座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博物馆。每一个狮子,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见证了宛平城的从古到今,见证了中国从抗战到解放胜利,他们的神态似乎向我们后人传述了当年的点点滴滴,他们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头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的炮声。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揭开了序幕。遥望桥对面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台阶上有一座高四米的艺术雕塑——《狮醒》,《狮醒》与卢沟桥上闻名中外的石狮遥相呼应,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燕京八景”之“卢沟晓月”
 
卢沟桥东面雁翅桥面北侧的卢沟晓月碑上刻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传说每当五更天晓、月儿西沉之时,别处所见到的月色均不如卢沟桥的月色佳美妩媚,因此在金代即被称作“卢沟晓月”,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卢沟卧虹传千古”历经八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卢沟桥,是一座历史的桥,一座艺术的桥,一座科学的桥,更是一座英雄的桥。同学们纷纷在此处合影留念。
 
一座桥,一段历史
 
回望脚下斑驳的桥面石砖路,回想过去的历史,感慨这座桥联接的是历史和祖国的解放征程,通往的是世界的和平和幸福的未来。
 
卢沟桥,凝聚了历史的文物,是厚重的,文物保护单位特意在桥的中央保持了旧桥的桥面,旧桥的桥面是用大块的石头铺砌而成,经历了几代春秋,虽然桥面上现已被磨得光滑,但留下的却是历史轮回的坑洼。看着远处的卢沟桥,想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惨烈战斗,仿佛能听见尖锐的枪炮声喊杀声,弹片嵌进城墙砖缝的声音,城砖被子弹打得石屑纷飞的场面。
 
1937年,战火燃起的时候,点亮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民族意识,是肉体的灵魂,是民族的尊严!历史的佐证让我们牢记——屈辱不忍忘记,国耻不能忘记;也让我们反思——那个年代是什么让我们凌辱;更让我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回城的路上,夕阳西下,映照着卢沟桥别有一番姿韵,告别了西天的云彩和夕阳映照下安谧的卢沟桥,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亢奋的,我们不仅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更赞赏为了祖国人们的解放和自由,奋勇拼搏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革命先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逝去的先辈们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前人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和风向标,作为学生党员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向祖国承诺,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全力以赴!
 
附:
卢沟桥又名芦沟桥,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9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连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此命名,它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和广东潮州广济桥共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亲笔题写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是“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然而,历史,赋予了卢沟桥历史的印迹和特殊的意义。
 
 
 
 
 
 
 
 
 
 
 
责任编辑:傅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