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灾多难,世界干戈未息;远有唐山大地震,近有汶川华夏殇。缅甸海啸带走数十万生灵,交通事故堪称生命的头号杀手。但是人类从来都不是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的,不堪一击的。如果我们本着博爱,互助的红十字会宗旨,互帮互助,生命就会顽强很多。
11月2日,由北京石景山区老山街道红十字自救互救中心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北京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成功举行。此次培训主要面对的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全体同学,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珍爱生命,更好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
培训分两个环节进行,上午是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下是创伤救护的模拟练习。两个环节的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同学们基本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上午的《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与互救》,由姜彬老师讲授,主要介绍了院前自救与急救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突发事件以及相应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重点给我们讲授了心肺复苏术、实施急救的基本程序,以及创伤外科的救助。姜老师是资深的老一辈军医,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在给我们授课的过程中,她深入浅出,事例丰富,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天衣无缝,而且充满了幽默感,使授课时的气氛非常活跃,时时爆发热烈的掌声。
在谈急救的重要性时,姜老师谈到实施急救的黄金时间是伤者倒地4分钟以内,而国际上急救系统反应的标准时间是5~10分钟,也就是说世界上急救系统最发达的地区也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及时施救,而在发展中国家,急救系统的反应时间更加慢。据统计,交通事故中的伤者如果在5分钟内得不到救助,死亡率为10%;若30分钟内仍得不到救助,死亡率升高到54%。由此可见,及时的施救和民众掌握急救技术是很重要的。
下午进行的培训内容是创伤救护模拟练习,是在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五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全体学员被分成五组,每位老师各带一组,主要进行了包扎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程序的练习。通过实践,我们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多项急救技术的要领。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急救技能,例如: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安抚等等。学习的重点是心肺复苏术和绷带三角带的使用。我们从几乎是一无所知到学会了多种救护本领。在做心肺复苏演习时,一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仿真人体模特安妮:“这是安妮,多年来她随我们走过了很多机关、学校、街道,现在看起来有点旧了,但十几万受过我们培训的人都曾和她亲密接触过。”可敬的老医生在退休之后,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这么多的急救员!而他们自己却像安妮一样,在慢慢老去,但是他们珍爱生命的精神已经传布在神州大地,这不禁让人想起“上医医国” 四个字。
生命学院和红十字会共同组织了这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方面的技能,运用自己所学,本着红十字会的精神,在生活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一位同学非常庆幸有机会参加此次急救技能培训,他说:“今天,我在这里要衷心感谢北京市红十字会石景山区的医务人员,感谢他们给我们生命学院的新生带来了非常精彩、令人受益终身的一课。这一课对我们、对社会都有非凡的意义,通过这一课,我们学会了在有突发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救助他人,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爱自己,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