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术实力,促进学科建设——人文学院师生参加2012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高衍超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18
  • 324
会议代表合影
林祥磊报告
肖显静点评

【新闻网讯 记者 高衍超】11月17日上午,第三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国科大人文学院应邀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本次会议。

“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是2010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北京地区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学科的相关培养单位共同发起的,旨在促进北京地区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通过学术报告和问题研讨达到砥砺学术、增进了解的目的。

本届会议较好地继承了往届会议的一贯宗旨,并在具体的工作上进行了改进与提高。会议按照所提交论文的类别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组,分别组织了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专场报告,克服了往届会议问题相对分散的弊端。考虑到会议提交论文较多,会议还设置几组简短的小报告,提高了会议的效率。另外,本次会议还特地增加了评奖环节,在会议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为获奖同学准备了移动硬盘等丰厚礼品进行鼓励。

本届会议在组织、主持、发言等各个环节都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师生活跃其间。硕士生郑珏垚同学参与主持科学哲学专场报告,博士生任安波的报告“论丹皮尔的科学中心及其转移思想”以其巧妙的学术构思和精准的学术眼光得到了评论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袁江阳研究员的赞许与肯定。博士生路卫华同学在去年就曾进行大会报告,本次论坛,他带来了自己博士论文写作期间的最新成果:“一般的‘科学表示’与特殊的‘心理表征’——科学与科学哲学中对‘representation’的翻译与理解”,这凝聚着他一年以来学术研究的心得,在报告中他特地提到了其中所涉及的学术疑难以及自己基于详实的文献考察所提出的独到见解。林祥磊同学“国内外生态学实验的分类概况、欠缺及其完善”的报告则是从哲学视野出发对生态学科学研究进行考察的一个尝试。刚刚入学的王子明同学也精心准备了小报告,并与吴国盛教授、刘晓力教授等著名学者进行交流。人文学院学子的报告展现出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犀利巧妙的学术眼光,令在场师生印象深刻。

学术研究应当怎样选题,应当符合哪些规范呢?这似乎是一个刚刚接触科研的学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决定着研究的成败,也是最需要老师为学生进行把关的地方。在学术评论的环节,国科大人文学院的肖显静教授对一位报告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逐条批判,并给出了十分具体的修改意见,令在场所有学生为之震动而又心悦诚服。肖显静表示,完备的文献准备是一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一定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充分地了解。同时,研究的题目应选得小而具体,应小题大做,而不能大题小做,在文章的论证上应条理清楚,简明而直接,要把问题具体化。他指出,学术的规范化训练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非常重要,而自己参加学术论坛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改进,希望同学们在论文中少一些泛泛而谈,不要让研究流于形式。

据了解,作为北京地区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学科的博士点培养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科技史与科学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多年来,国科大学子一直积极参与以科史哲学术论坛为代表的北京地区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彰显了国科大学子的良好形象及坚实的学术基础。

责任编辑:高衍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