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的世界,享受周海宏老师的听觉盛宴

  • 姜良珍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11-12
  • 2635

【新闻网讯 记者姜良珍报道】11月11日下午,玉泉路园区人文楼的教一阶教室乐声飞扬,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教授正在为研究生院的同学们做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的报告,这是本学年继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的国粹经典京剧和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才俊的中外名歌名曲音乐会之后,同学们听到的首场音乐讲座。  

   “善哉,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周老师援引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开始了精彩的演讲。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俞伯牙的琴声只为樵夫钟子期所理解。“两千多年前的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高雅音乐。”为何现在人们听不懂音乐?为何音乐这样高深难懂呢?一连串的问号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之后,周老师分几个章节将原因细细展开。 

  音乐何需懂? 

  调查显示,严肃音乐听众比较少,很多人都“听不懂”严肃音乐。其实很多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也’听不懂’音乐! 周老师分析,这是音响的两个属性决定的:音响没有造型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它没有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听众较难把握音乐表现内容,而文学化和美术化的音乐欣赏方式的误区,和追求概念性、视觉性的表现内容的错误审美方式更将多数人挡在了音乐欣赏的大门之外。他还独辟蹊径,提出音乐何需懂的主张,指出无需在意所谓的“乐曲解说”,只要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爱的致意》应声响起,同学们沉浸在悠扬的乐声中。 

  难道音乐真的不能表现视觉性和语义性吗? 
 
  周老师现场放了两段音乐,同学们却都有基本一致的理解,清澈的小溪和汹涌的大海有截然不同的音乐表现。这不就是音乐的视觉性和语义性吗?作为解释,周老师引入“联觉”的概念,所谓联觉,就是从一种感觉联想到另外一种感觉,他将巧克力和薄荷比为音乐的低音和高音,将味觉转换为听觉,低音厚重,高音清凉。周老师指出联觉是音乐表现与理解的桥梁,其实大家都有基本的音乐分辨能力,只是建立持续稳定联觉的能力不同。 

  周老师举了很多音乐的例子,同学们欣赏到了《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野蜂飞舞》《蝴蝶》等名曲,感受了《红色娘子军》主题曲中,洪长青出场和牺牲时相同音乐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表现力和感染力。

  针对通俗音乐听众多,高雅音乐听众少的现象,周老师指出,这是注意力保持的问题,前面的实验已经证明普通人也能注意到音乐的不同表现力,而音乐家却可以持续保持这种注意力。他还谈到了中外审美习惯差异的问题,指出习惯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听众要想欣赏西方古典音乐需要调试欣赏态度,努力尝试复杂变化的旋律。 

  感性素养的重要性 

  最后,以苹果公司为例,周老师讲到了感性素养的重要性问题。苹果之所以能从一个濒临衰落的企业重新崛起,正是因为它的产品中引进了人文元素,而这恰恰体现了高层领导的感性素养。他指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要具备三种素质:理性素质,对科学的认识追求真;情感素质,对道德的理解讲求善;还有就是感性素质,对艺术的感受宣扬美。中国已经开始重视理性素养和情感素质的提升,而感性素养却被忽略甚至遏制。真正的科学家是有生活情趣的,爱因斯坦是个小提琴家,而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也是个出色的钢琴家。他鼓励同学们应该将科学与音乐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感性素养。 

  讲座中,周老师侃侃而谈,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激情澎湃,同学们时而陶醉在悠扬的轻音乐中,时而又被厚重的低音演奏所震撼,2个多小时享受到一场受益终生的听觉盛宴。

 

责任编辑:姜良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