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爱承担责任 用激情书写人生---水生所张奇亚研究员访谈录

  • 小洪山记者团 庞少臣 杨旭瑞 (武汉教育基地)
  • 创建于 2009-02-12
  • 5789
    简介:张奇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带领水生病毒学科组,承担了国家海洋“863”、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湖北省自然学科基金等课题。发表论文130篇,其中在国际病毒学的系列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Virology》《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Virus Research》《Viral Immunology》《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Archives of Virology》等SCI源刊上发表论文46篇;主编出版了《水生病毒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教材1部,参编论著5部;获湖北省自科然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的?她有哪些成功秘诀?……
   2008年12月4日上午,我们带着紧张的心情去采访这位传奇女性。
 
   第一印象
 
   我们到达张老师的办公室门前时恰好是约定的十点整。正打算上前去敲门的时候,一位身穿深灰色外套的中年女士走上前来,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边开门边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俩进去。原来她就是张奇亚老师!
   一进办公室,窗外东湖的秀丽景色映入眼帘,真实、自然一览无余。进门的右边靠墙放着几张沙发。往中间,是张比较大的桌子,上面堆着一摞书。左边靠窗的角落是一个电脑桌,电脑是开着的,旁边摊开着一些书本和文献。紧邻着电脑桌站着一排顶到天花板并摆满了书和文献的书柜。书柜一侧贴着“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的自勉条幅。办公室内摆设整洁而有条理,打下了张老师专注而简朴的烙印。
 
   知青激情燃  往昔岁月绚
 
   出于对“知青”的浓厚兴趣,一开始少臣就以女生敏锐而独特的视角,关切地问起张老师在农村插队的“知青”生活。为此,张老师打开了话匣子,脸上也洋溢起激昂的神情,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确实苦,很累。但苦和累都是身体上的。而心里却充满的理想和激情,好似一团火在里面燃烧。”
    吃得差,穿得少,干得多,还时常有些小插曲。“一个早春三月,我和当地农民们正在整田。水田里的砕冰渣划破了我赤着的脚,鲜血直淌。正好被远道来看我的母亲撞见,她在田埂上心疼得直流泪,而我却浑然不觉…”这些物质上的艰苦反而让她的心灵满是喜悦和充实。
    她不仅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办夜校给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传授文化知识,成为大队的赤脚教师和村姑们的密友,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尊敬。这段身体劳苦内心激越的日子不仅把原本体弱的她打造得健康阳光,更锤炼了她坚忍和乐观的品格。
    “那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张老师说,“以后再怎么苦和累,只要和那段日子一比,就都不在话下了。”
 
    跨入武大门  学研始成行
 
   “说到考大学,这还真有一段故事。”张老师的神情转为凝重,“我在乡下的时候,辅导过一个女孩。功课特别的好,人也特别聪明,长得也特别可爱。不幸的是,查她出患有骨癌。因此我打算学医,治好她的病。恰逢77年恢复高考,我填报了一所医科大学。后来却出乎预料被武汉大学优先录取了,并进入了病毒学专业。在读大学时,我还给她寄过几次药,但是无奈……”
    沉默……
    良久,张老师才重新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尽管大学专业和她的预想有些偏差,但张老师仍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废寝忘食地吸纳掌握武大老师们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无论酷暑严寒、蚊叮虫咬,始终不辍。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科研能力,她尽可能多地选修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张老师努力使她提前一个学期参加了毕业实践。“大学毕业前夕,我本来做好了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准备,却被分配到了武汉病毒所。就这样,我偶然有机会走上了科研这条路。”
    无疑,病毒所的工作给了她更高的事业起点和更广阔的奋发向上空间。
 
    家庭事业互为辅  工作学习两不误
 
     张老师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从1977-1997年,历时二十年张老师才完成了从武汉大学理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医学院硕士到中科院理学博士的学位攻读过程。期间还先后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在美国加州大学任研究助理;在水生所任副研究员、学科组长。这其中的艰辛与坚持可想而知。
     “作为女性,尤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性,我首先看重我的社会责任—一做好一个妻子和母亲,然后才是我的科研事业。”张老师说,“但这就意味着我要放弃事业吗?不是的。我告诉我的孩子说:‘国家花那么大的力气把我培养出来,绝不只是为了让我来做贤妻良母的。’”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对于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需要放弃!
     在她所工作过的地方中,张老师最喜欢的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对于那里,她从来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宜人的温度,肥沃的土地,美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睿智的老师,优越的科研条件……但是她的爱人(另一个令人敬仰的老师,水生所前所长桂建芳研究员)当时铁了心要回国,她因此果断地放弃了UCSD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回国后,考虑到孩子还很小,为了更方便照顾孩子,张老师又放弃了回她所熟悉的病毒所工作的机会,转而进入水生所工作。
     张老师一方面尽量操持家务,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搞科研。“兼顾两者当然会有些累。但不可能两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里面去,总有一个人要顾及家庭的。我从不把做家务看成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运动。”张老师说,“我怕的不是苦和累,我最害怕的是没有一个平台去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没有一个地方去释放我的光和热。”
     或许正是张老师对家庭的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让她摸到了成功之门。张老师将病毒学专业的知识,与水生所特有的资源条件及学科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开始研究自己以前并不熟悉的鱼类病毒学,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围绕水生病毒学多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此,她在科研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提及成果,张老师说:“从业这么多年,有两个令我比较满意,一是我们的学科组在学术上有能一席之地;另一个是作为研究生教材的《水生病毒学》出版,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们提供一些借鉴。但我并不觉得可以歇着了,更好地做学问和带出更优秀的学生是我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
     对于女性在科研道路上成功的秘诀,张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十分精辟地总结了三点:
     1.胸中怀有使命感和危机感,行动呈现敬业心和乐群观。
     2.将困苦与诱惑作为磨练意志的工具,把女性的柔弱和依顺打造成坚忍与独立。
     3.使生命激越并充实,真实而有操守;使生活俭朴而自然,真情却戒骄横。
 
    款款师生情,育人以德行:
 
    张老师曾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她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许多奖项,如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三好学生标兵等等。在被问及她对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时,她说:“我不只要求我的研究生在学术上成功,在平时的待人接物方面也要有礼有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对老师的基本礼貌到买试剂的货比三家,从做实验到写论文,她都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做什么都不能敷衍了事。要让他们不论是在科研还是在生活方面都养成一种认真的态度,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些细节方面,张老师也总是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榜样。她喜欢引用北师大的那句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当然,张老师还非常注重对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她借鉴了她在UCSD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Rosenfeld教授带学生的方式,尽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张老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研究生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通过经常性、充分有效的交流,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有所收获。这就叫做‘教学相长’。”同时,张老师还鼓励她的研究生们尝试写课题申请。为研究生日后独立开展科研打好基础。
    作为女性,张老师其实在心底对女研究生有更多的期望。但她却从不放松对她们的要求,“放松就意味着放弃!”不管表扬还是批评,张老师都在传递一种对研究生的爱护之情。她给女生的建议是:“修炼内功,提高素质,抓住机会,展示价值。要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只有这样一个女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张老师的这个建议,对于每一个研究生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写在文末
 
    我们事前约定的采访时间是一个小时,但当得知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张老师主动提出可以延长采访时间,结果我们占用了她将近两个小时。在此感谢她对我们的照顾。采访即将结束时,张老师还赠给我们俩每人一本《水生病毒学》。我忽然发觉,自己不只是来采访的,更是来读书的。读一本关于爱与奉献的书,读一本关于激情与奋斗的书,读一本充满人生阅历与智慧的书……而我和少臣也早已被书中闪烁出的博爱、激越的精神所感动着,受益匪浅。
    最后,祝张老师在她今后的科研和人生的大书上写下更为精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小洪山记者团 庞少臣 杨旭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