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在所里网站的主页看到了所里80后老师朴铁峰老师因公去世的消息。作为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一份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室,沉默之后,湿润着双眼,用文字,缅怀这位可能素未谋面的老师。
尽管没有深刻的记忆,但我们有着同样的初衷
在所里,并没有对这样一个80后老师有过什么特殊的印象,在网上不多的资料里,依稀看到这样一些话语,让我想起那样一些东西。
2012年12月完成韩国林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本来可以以优厚的待遇留在大城市,但是他觉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更需要自己,于是怀着一颗拳拳真心回到祖国,来到我校水保所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工作。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回到山西朔州久违了18年的老家,在粗糙干旱的土地,三十年的防风林连根拔起,只为了种植大棚蔬菜,不远处,就是山西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常识告诉我,这片大棚,毁掉的是几百棵老树,带来的,很可能是一场又一场沙尘暴,那个时候,我觉得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需要人去做很多工作,于是从偏药用植物的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到了水土保持研究所读研。
怀揣着单纯的梦想,不代表我们没有爱好与感情
“因为我和朴铁峰是大学同学,所以工作后,我们经常见面交流。铁峰把我当作家人一样关心,我关心他一分,他关心我十分。本来这个寒假,我们约好一起去旅行,可是……”毛连泽说起这些,眼角湿润。
在过去很长时间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因公殉职的人,总会被描述成工作狂,恨不得把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工作中;一个人因为感觉到某个地方需要,而选择一种工作环境或者学科门类,也会被理解成感情淡薄。今天,看到正式的新闻稿里回忆性的文字,更加真实的展现了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真性情。或许我们会忙于某些实验,忙于论文,但我们也会有感情,也会有爱好,追逐梦想的路上,爱情、亲情、友情,我们都会珍惜。
枯燥的科研,单纯的梦想,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失去色彩。
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路上,我们还在
第一次到实验室,最先记住的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字。
到处采样、各种实验,都没有想过因公殉职这个词语会和我们这个方向联系起来,也没有想过会有年轻的同行以那样一种方式离开我们。 然而,当事实真的摆在眼前,除了在同门外出的时候嘱咐一声注意安全,在自己外出的时候多一分注意。活儿,还是得干,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科研问题,还是要有人去解决。无论是朴老师做着还没做完的,还是朴老师没来得及做的,我们,都会接着,去完成。
不求在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发展的路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希望有朝一日,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不再有年轻人,因为这里迫切的需要,来到这里。
大一的夏初,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公殉职的曹观方老师的墓前实习,研一的春末,听闻所里的人在自己可能要去很多次的地方采样过程中遇难。或许,这也会是一种教育,只是这种教育,太心痛。太难受。
距离34岁还有20天,我不愿意去相信这会是一个同行生命终结的年龄,我只愿,东北的天空,有一颗年轻的星星,看着我们,走着他未走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