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

  • 创建于 2006-04-24
  • 2937
思想者小传 郑必坚 四川富顺人。1932年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理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等职务。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等。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和我共同发起了这个论坛,历时三年,先后举办了37场专题讲演。这些讲演实质上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道路。这个重大战略主题既为国内外战略界所广为关注,也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论坛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上,我曾说过,要立足于“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三年来,我们从演讲和研讨的实践当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应该是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这样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作为个人的体会,同时也希望作为一种导向,我今天讲演的主题就是这样两句话:第一句话,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第二句话,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上半叶的伟大复兴。前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论坛前三年研讨活动的归结,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对我们下阶段研讨方向的展望。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 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13亿到15亿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的问题,就是要让占世界1/4的人口都能过上比较富裕而又有尊严的体面生活。 许多人关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个命题的由来。我认为大体可以说有两个起因。一个起因,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历史经验,从中体认到,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对内方针与对外方针相统一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既不同于早期工业化国家,依靠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壮大自己,也不同于某些后起国家通过发动世界大战或者是对外扩张来膨胀自己的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另一个起因,是为了回答国际上针对中国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种种议论,主要是“中国崛起威胁论”,还有“中国崩溃论”。 稍微展开一点,这个命题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点: 第一,一般地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应当是泛指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很长的历史进程中所走的道路。中国的这条发展道路又是专指由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所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由不发达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崛起为目标的这样一条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13亿到15亿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的问题,就是要让占世界1/4的人口都能过上比较富裕而又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这是致力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老老实实发展我们自己,而不是谋求对外扩张、谋求世界霸权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基础,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在同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说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和平方式,从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我们叫做两个市场,来获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包括能源,我们叫做两种资源,而不是以海外殖民方式和所谓“大家庭”分工去掠夺别国的资源。这样做就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又坚定不移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包括独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把包袱扔给别人,绝不给世界制造麻烦。 第四,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特点,是对内方针与对外方针相统一,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相统一。对内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中国这条发展道路的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就是在21世纪上半叶,在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第五点也就是我今天讲演主题的第二句话。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 和平发展,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要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强国梦。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里一个中心的问题,是“和平发展”和“文明复兴”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所谓和平发展,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我们多次说过,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面临三大挑战,这就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挑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话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然而要真正变成全国范围、全体规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觉行动,归根到底有赖于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最广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确应对三大挑战。 这当中,最具当代世界和当代文明特点的,就是我们主张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而又使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超越不合时宜的社会治理模式,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这个来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进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这还要求我们超越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崛起的老路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此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来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以上这三个超越,事情很明白,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利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文明的方式去应对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也就是说,只有从当今时代要求出发的中华文明在创新中的复兴,才是我们所理解、所期望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第二,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来看,所谓和平发展,就是要以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总是由先进文化引领、具有较高文明的民族。今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崛起”,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20多年以平均9%以上的增长快速发展;而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别人,既有处于意识形态偏见把中国“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文明建设不足引起的问题。后一方面,就是我们自身建设不足的问题,我认为也很值得深刻注意。这是因为,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使中华文明日益向世界显现其亲和力、感召力,则是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汇的又一个方面。这里当然包含众多课题,不仅有狭义的文化、教育,还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至治国理念、“战略文化”,等等。 说到这里,我还想专门提到一点,就是我们民族心态同中国迅速提高的国际地位是否适应的问题。历史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存在着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两种不健康的心态,长期落后又使许多不文明行为成为社会生活的消极方面。进入21世纪,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条件下,尤其是在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新进程中,某些历史遗留的不健康心态往往又经由不文明举止行为而被放大了。这些行为不仅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我们的国际声誉,在国际合作当中影响我们的国家形象,而且很容易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渲染“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提供口实。所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这已经是一项很迫切、很实际的任务了。 第三,从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是近代以来落伍了,并为此而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做着强国富民之梦,期间历经艰辛和曲折,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的基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的“强国梦”逐步实现的进程,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既不能是全盘西化的过程,也不能是复活旧学占统治地位的进程,而只能是在当代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过程,是一个中华文明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 落实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需要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但决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而是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果把“和平发展”与“文明复兴”结合起来落实到实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我以为,就是我们党从十六大以来,经过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需要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但决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而是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五大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理念。 下面,让我们领会一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首先,是要依靠发展,依靠科学发展。回顾中国20多年和平发展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路”。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要靠发展,要靠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这是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前提。传统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以利润为导向,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实现的。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特征来实现的。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突出的智能化特征、国际化规模和人性化方向,推动科技和人文进一步直接融合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之中,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硬件”因素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力的“软件”因素上。 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和作用方式已经、正在并且将继续发生这种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完全符合并且准确反映了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这种特点、趋势和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是要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否认矛盾存在和矛盾斗争,而是坚持把和平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继续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措施,着力改革攻坚,并且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稳健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来妥善解决社会的各方面矛盾,不断保持和发展社会和谐,不断把社会和谐推向新的水平和境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激化各种矛盾。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是靠在全社会提倡诚实守信,靠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人做事严守诚信,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更要讲诚信。21世纪中国国民基本素质,不仅应当包括基本文化素质、基本科学人文素质、基本职业素质,而且应当包括基本伦理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项内容,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第四,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时刻,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无论坚持科学发展也好,健全民主法治也好,倡导诚信道德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上来,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惠和希望,并且经过系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13亿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逐步达到新的文明高度。因此在继续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把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来。 总之,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长期努力,通过分阶段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复兴不是“文明冲突” 国际上又冒出一个“模式威胁论”。对此,我们同样是清醒的。我们绝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历来说,中国只输出电脑,不输出发展模式。 第四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和文明复兴,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次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的伟大超越。 历史呼唤我们,要以高度的自觉推进中国社会的自我改造,推进13亿乃至15亿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的自我改造,还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改造。这三项改造也可以叫做新的“三大改造”,而且是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础上的新“三大改造”,合起来说也可以叫做新的“一化三改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将贯穿中华文明复兴的全过程。与此相关的课题,需要我们广泛、深入和持续的探讨。 还要看到,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盛举。中华文明的复兴决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文明的冲突,正好相反,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出席APEC会议上的主旨讲话中所说,“各种文明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应该本着开放的思维,实现共赢”。一个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的复兴,它与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共存与沟通,将大大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说明,各种文化、各个国家的发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模式”,更不应当把什么“理想模式”强加于人。至于中国,我们认准一条走———自己的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之外,国际上又冒出一个说法:由于中国发展快,中国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有吸引力,这又构成“威胁”,叫做“模式威胁论”。对此,我们同样是清醒的。我们绝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历来说,中国只输出电脑,不输出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只会有利于同世界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绝不会给世界带来任何意义上的威胁。 最后,把今天的讲演做一个归结,还是一开头提出的那两句话,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而和平发展和文明复兴的过程,将贯彻“四个结合”:一个是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第二是吸收世界优秀文明同立足本国实际相结合;第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第四是对外和平与对内和谐相结合。我认为,这四个结合至关紧要,这四个结合做得好不好关系我们全部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和平发展,文明复兴,中国将以“和平大国”、“文明大国”、“可亲大国”这样的形象出现于世界。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06-04-16 思想者栏目,节选自郑必坚教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演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