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让出市场并不会换来技术 占领高端才能够创新国家

  • 北京青年报
  • 创建于 2006-12-06
  • 1912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谈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时间2005年11月25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题目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演讲者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产业分配链。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的报告里提到,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

    ■科技依附型道路没有出路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国际公认,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一个大的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管从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或者是要素更加的活跃,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区域的差异上来讲,各种生产或者是生产力的要素要相互匹配,形成综合的效应,这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强的。

    世界各个国家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他们的主要方向来考虑。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英国提出了要确保科技优势与强大,提出了创新;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各个发达国家,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地增加。其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编者注)占GDP的比例从1%~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进行了超前的部署,有了一些引导潮流的计划,如美国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科技框架计划,提出了伽利略计划等等。

    面对着这么一种局势,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之间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那个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而韩国什么都没有,但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已经占领了市场。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它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它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它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它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它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它的经济发展,它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但现在,阿根廷货币不断贬值,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是没有出路的,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

    在硅谷,一般地说,写软件的中国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

    ■中国真正要成科技大国路还很长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从成就方面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回顾一下过去的发展道路,我们是依靠什么发展的?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在美国、日本,对设备的进口依赖度不足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技术准备、仪器的开发还处于瓶颈的阶段。专利上来讲,中国的专利水平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我们的专利总量还仍然很小,只占世界的1.8%,处于世界第八位。中国专利里面有70%左右是由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意思是讲,在中国注册的专利里面,中国自己的专利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我们常讲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产业分配链。谁占领知识经济的高端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我们没有足够的专利,将来竞争的实力也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们科学技术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仅仅以论文引用的次数来说,中国目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引用次数还比较小,对于世界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人才领域,我们的研发人员,总数很多,但是领军人物并不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带领科学技术前沿、引导潮流的这些尖子人才还是比较少。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创造了奇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美国的硅谷,基本上有三类人:一类是中国人,一类是印度人,另外还有一类就是美国人。中国去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学生,他们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写得非常好。他们在那儿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一个月工资一万、两万美元,都是很好的,这类人以中国人为主。第二类人,主要是跑软件承包的,他们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对软件承包业务也比较熟悉,对计算机业务也比较熟悉,通过他们广泛的联系,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这类人以印度人为主。第三类人就是美国人,美国人借着本土的优势和组织能力,主要是开软件公司,雇佣印度人和中国人给他干活儿。这三类人应该说都对硅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收入情况,却使我们感到很惊奇。一般地说,写软件的中国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这里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在任何的科学技术里面,在任何的科学事业的分工里面,都有一个链,没有占据高端,没有占据制高点,没有占据核心位置,那么他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说,中国的人才需要全方位,也需要一些领军人才在各个方面占领一席之地。

    让出市场并不会换来技术 占领高端才能够创新国家

    从中国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来说,一是总量比较少,我们人均研发经费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韩国的七分之一,是相对比较少的。另外中国的企业刚刚起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非常微弱。中国有2.8万家大中型企业,其中有75%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研发能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怎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还有科技经费的大量浪费问题。既然说我们有差距,也就是说今后也是有风险的,我们下一步就要面对这种国际的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

    ■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归总起来有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源型,以中东产油国家为主体,他们这些国家油开采完了,后边干什么不清楚,可能也就是50年左右的优势;还有一种是依附型国家,刚才讲到的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另外就是创新型国家,也有许多例子。

    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我们没有资源优势,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要满足今后15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从中国的总体趋势来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有实力开始走向创新型国家了,从经济来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有大批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过去我们常用一种说法,以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

    ■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常用一种说法,以市场换技术。许多人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大批地引进技术。可是事实的情况怎么样呢?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的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的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但表面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什么呢?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为了引进德国的大众,我们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在这种壮士断腕之举之下废掉的。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并建立了各自的市场范围。在武汉生产的富康绝对卖不到上海,在上海生产的大众也绝卖不到武汉。我们的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这能说我们强盛吗?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全部产量只占总产量的3%,但是在中国获得了25%的利润;在美国,通用汽车的利润是145美元,在中国是2300美元。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它总产量的14%,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大众汽车80%的利润。这能说是我们自主创新吗?还举一个例子,就是广州的本田,在日本卖16万,在中国就卖30万。我们把汽车的技术放弃了,队伍毁掉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这就是我们走的一条路。

    这有一个统计,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注册的专利中,外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占专利总量的比例非常高。如计算机类专利,外国企业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参与竞争?因此,我想引一句话,是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的报告里提到的,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中国人要挺起脊梁来,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点也要特别说明。再举韩国的例子,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始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把科技经费进行了调整,引进的费用与消化、吸收的费用间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技术水平的提高。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生产一批、出口一批,因为它有特殊的国情,必须走外向型经济的道路。而中国目前引进、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我们大批的钱用在引进上了,却没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

    美国有一个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上一共有16个国家参加,我们一直想方设法申请,现在美国也没让我们进去。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再讲一个问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或者是酸楚,我们想和外国开展技术合作,但是被拒之门外。冷战时期有一个八统组织,就是限制社会主义国家技术进口,现在有瓦森纳协议,也同样对我们进行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的出口有严格的控制,各个国家都有法律。近年来的许多事件我们也都记忆犹新,美国SMIC公司投资芯片受到阻力,欧盟对华军售的控制还没有解禁,这些事件都说明了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我们是想要要不到。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美国有一个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上一共有16个国家参加,我们一直想方设法申请,现在美国也没让我们进去。另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国际热核聚变的计划,以前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中国曾经两次提出来加入,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的小兄弟参加的,这两次都被美国拒绝了。最近中国参与了谈判,就是利用美国退出的一段时机,中国加入进去了。中国已经加入了伽利略计划,真正讲起来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的过程,那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美国的国务卿曾经到欧洲做过多次工作,不允许中国加入到伽利略计划,伽利略计划相当于美国GPS的计划。这些障碍一个是科学方面的障碍,另外还有许多政治障碍,我们还没有完全突破。

    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恩惠吗?绝对不可能。中国必须要实现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中国也有了许多很好的先例,比如说宝钢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三峡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奇瑞也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通过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使我们逐渐形成了跨国公司走向了全世界。与此同时,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要以“以我为主”的方针,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绝不是去打工,而是共同发展。

    现场答问

    问:刚才您讲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都知道我国有很多的重大科技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评估和审批都十分严格,那么这些项目目前是否有一些跟踪评价的措施?这些评价机制的建设上还要做哪些改进?

    刘燕华:对于任何一个体系来说,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设计好了之后再做,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者是思路还是不一致的。我理解一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应该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只要认清了主要方向就可以开始起步。在起步过程中有一种发现问题的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机制,这样使我们越做越好。对于科技项目来说,不同的科技项目有不同的重点,有不同的方向,有的是面向基础,有的面向于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各个计划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评价机制。我理解,这种评价机制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科技创新的问题会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

    问:你的报告中提到,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国际上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当中,请问我们国家未来几年对留学生相关的制度会不会有一些调整或者是完善?

    刘燕华:留学生的制度是由教育部负责制定,我不太清楚,但是我要说一点,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当中去,特别是中国的科学家要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积极参与,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向。有许多大的科学计划,或者是有许多国际机构基本上都是由外国人领衔主演的,在中国还很少有国际机构,在中国还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带领某一个学科的发展。所以将来在科学计划的安排、人才培养的重点上都要特别注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编者按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自2003年4月以来,论坛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37场主题报告会,先后登场的嘉宾有周光召、熊光楷、徐冠华、曾培炎、李肇星等等。本版以前选用的讲稿偏重于人文方面,这次尝试一下,看看科技的内容读者是否有兴趣。

    刘燕华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的研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主持的西藏土地资源评价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原声讲堂”2006-03-15)
责任编辑:北京青年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