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水北调考古队参观淅川香严寺

  • 于宁 (人文学院考古系)
  • 创建于 2010-11-01
  • 67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水北调考古队今年在河南省淅川县党子口村王庄汉墓开展抢救性发掘,参与学生目前主要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9月底入驻工地以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先后开展了工地地貌的全站仪测绘、布方和发掘工作,进展顺利,相继发现了砖室墓和土坑墓,并出土了陶鸡、陶仓、陶罐和铜镜等两汉时期典型文物。

    10月19日,考古队进行第一次休整。为深入了解淅川地区的雕刻、壁画、佛释道文化和楚国文化,开阔学术视野,领队宋国定教授和指导教师杨益民副教授带领同学们到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的香严寺进行了考察学习,并于同一天至香严寺附近的坐禅谷进行了参观。

    香严寺坐落于秦岭余脉,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西五公里处,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河南四大名寺。香严寺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自下而上有一进五阶庭院,分别为:石牌坊、山门、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望月亭、法堂、藏经楼、静养院等,其建筑融合了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又杂有道教建筑风格,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香严寺,并了解了该寺兴衰的历史沿革和寺内种种典故。香严寺始建于大唐开元年间,历经三次损毁三次兴建。曾为南禅六祖慧能五大弟子之一南阳慧忠国师的道场,于唐中期成为以佛教为主的皇家寺院,并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集儒道释为一体的特色。其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工艺精致,风格各异。寺内碑文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浙江香严寺中兴碑记》记载了明万历二十八年的洪水,是明代极为珍贵的水文方面的记载。寺内千年百年古树比比皆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结合了平时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以及实习时所得,收获颇为丰富。

    在参观了香严寺之后,我们驱车奔赴香严寺下的坐禅谷。坐禅谷位于香严寺东北两公里处,得名于唐朝时慧忠和尚曾在谷内开辟道场,带领香严寺众高僧于谷内坐禅修炼悟道。整个山谷长五公里,有奇峰遥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正值金秋,山岭之上,红叶似火,野果飘香。谷内碧草葱郁,山花烂漫,莺啼山涧,鱼翔潭底。除了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零星散布的佛教文化人文景点以及古楚国遗迹,让人沉迷于山水之境的同时,不由又有怀古之思,黍离之感。

    同学们在佛光瀑下拿出自带的饮料食物,席地而坐,分而食之,与青山绿水为邻,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二十多天发掘工作所带来的疲劳都在这一刻消失在潺潺流水之中。午餐过后,同学们漫步于山水之间,或拍照留念,或嬉戏聊天,老师们也加入了同学们之中,共享这一轻松的闲暇时刻。

 

 

 

 

责任编辑:于宁

相关链接